國際金融報記者 祁和忠 發自上海
早在中航油事件爆發之前,新加坡燃料油紙貨市場就經常發生國際能源巨頭逼倉中國企業的情況,經常令中國進口商出現虧損。在上海期交所推出燃料油期貨后,國內企業十分重視回歸到上海燃料油期貨市場進行交易
自今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成功上市以來,中國期貨市場從此誕生了首個石油期貨品種,并獲得了各類企業和廣大投資者的廣泛歡迎。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執行總裁馬文勝認為,在燃料油期貨推出后,上海定價中心地位已初步形成。例如,在國際原油及燃料油大幅上漲的時候,上海燃料油價格并沒亦步亦趨,漲幅遠小于國際市場,說明國內市場定價中心地位已經初步形成,并不是“影子”市場,國內企業第一次占據了一定的主動地位,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跟風帶來的風險。
燃料油期貨的成功上市與平穩運行極大地增加了投資者的信心。而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則進一步表明,盡快建設中國石油期貨體系已愈顯迫切。
燃料油先行一步
其實,早在中航油事件爆發之前,新加坡燃料油紙貨市場就經常發生國際能源巨頭逼倉中國企業的情況,經常令中國進口商出現虧損。因此,燃料油期貨今年在上海的推出,受到了廣州華泰興、深圳協孚等燃料油企業的廣泛歡迎與積極參與。
此次,中航油事件再次警示人們,海外衍生品市場風浪巨大,國內企業進行境外衍生品交易往往會因交易場所處于海外、交易對手實力強大而處于不利地位。而事實說明,加快建設中國自己的石油期貨體系將能改變這種不利局面。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姜洋指出,“中航油事件”表明,對于中國這樣的石油消費大國來說,建立屬于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體系并借此融入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在分析“中航油”事件時,姜洋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企業在海外衍生品市場上與跨國公司較量,就像是一場50公斤級對100公斤級的拳擊賽。對手在自己制定的比賽規則下熏陶了多年,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缺乏經驗和實力的中國企業才會輸得這么慘。
中國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注定了中國同時會成為國際石油投機商們最感興趣的對象。姜洋指出,如果我們擁有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就會循序漸進地推進市場的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注意保護自己的企業。實際上,利用屬于自己的衍生品市場提高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期貨交易中已經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在國際能源署(IEA)及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日前在紐約聯合舉辦的“國際油價及交易行為研討會”上,與會代表高度重視中國燃料油期貨上市以及中國市場對國際油價的影響,IEA行政副主任William.ramsay認為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燃料油期貨合約,對中國石油行業乃至世界石油市場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國外同行還對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合約和市場組織、管理工作表示贊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Mr.Robert評價,“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合約能夠在剛上市之初有這樣平穩和活躍的交易,這在新上市期貨合約中是非常成功的”。
上海期銅的經驗
中國建設完善的石油期貨市場體系,可以借此取得市場交易、交割規則的制定權。在這方面,可以借鑒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期貨爭奪國際定價權的經驗。目前,上海銅期貨價已經成為國際三大銅定價中心之一,“上海價格”已經成為國際銅價的重要參考,銅的交易價格也已擺脫了國際資本的控制和操縱。
今年10月中旬,國際銅價發生巨幅震蕩,倫敦金屬交易所三月銅期貨價格兩天內暴跌近500美元/噸。同期上海期銅也連續跌停,但跌幅分散在5個交易日內。國內市場的波動率明顯小于國際市場,表明上海期銅市場的成熟度和抵御國際市場沖擊的能力日益提高。
這次的銅價波動成為對上海期貨市場風險管理水平的一次“測驗”。早在9月中旬國際金屬期市價格連續上漲時,上期所已提前預見到其后可能出現暴跌行情,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風險控制,包括兩度提高保證金標準,多次向市場發出風險警示,以及相應加強實時結算和出金管理。
正是因為利用國內市場對沖國際市場風險,中國的銅企業才沒有在這次銅價震蕩中“栽跟頭”。“上海銅”的經驗表明,發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場有利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利于保障國民經濟安全。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2月13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