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開放后零售企業遭遇邊緣化危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07:46 北京青年報 | |||||||||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國入世三周年的日子,中國零售業將在股權比例、開店地域以及數量等各方面向外資完全開放。 此前的3年是入世后的保護期,也被稱作零售業全面開放的“過渡時期”,而從此之后的3年,又有人把它稱作是“后過渡時期”。
外資零售巨頭的進入,到底對國內零售企業帶來了什么?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武漢中商(資訊 行情 論壇)這樣一個典型的本土區域性零售企業“管中窺豹”。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外資巨頭對本土企業的直接沖擊。家樂福、麥德龍等國際零售巨頭的進入,分流了本土企業主要商業網點的購物人群,對本土零售業構成了直接沖擊和擠壓。 其次,“競爭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途徑”,外資巨頭帶來的壓力和競爭,也是本土企業最好的成長動力。自己的蛋糕被人“蠶食”以后,必須積極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尋找自己新的生存支點。近3年來,很多本土零售企業都像武漢中商一樣,在網點開發和連鎖經營方面獲得空前發展。擴大規模的同時,在管理平臺、信息技術等方面加速了做強的步伐。 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眾多的本土零售企業,都如武漢中商一樣步入了薄利甚至虧損時代。武漢、重慶等多個內地大城市先后發出城區商業網點過剩的呼聲,或許這才是零售企業“賠本賺吆喝”的真正原因。外資大賣場帶來的“低價風潮”,本土企業不得不跟進,直接沖擊了整個零售行業的毛利水平。 在“過渡時期”,盡管外資在我國零售市場所占份額很小,但在超市、大賣場等主流業態上,已經擁有了壓倒優勢。而在經營效率上,單位面積銷售額要遠遠高于本土企業。 在“后過渡時期”,中國零售業又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局?誰將主導這種變局? 近期又有知名咨詢機構預言:在未來的3至5年,中國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至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30%的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場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巨頭手中。 這種預言或許過于悲觀,但市場競爭,適者生存。外資巨頭們有資金、管理、技術等多方面的優勢。本土企業也有熟悉市場、網點密集等多種比較優勢。歸根結底,只有吸引當地消費者才能贏得市場。因此,“后過渡時期”內,區域性零售企業首先將面臨“營銷戰”的考驗,經歷了大張旗鼓的圈地運動之后,賺錢才是硬道理。 最近,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外資零售巨頭紛紛宣布要在中國要加速擴張。 上海百聯、大連大商、北京王府井(資訊 行情 論壇)等國內的零售大佬們也紛紛表態要通過并購等手段繼續做大規模。 “過渡時期”發生了“圈地戰”,“后過渡時期”是否會發生“并購戰”?誰又是最后的贏家?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零售市場在變,行業格局在變。而引領這場變局的力量,主要還是來自于國際零售巨頭。 相關鏈接 零售業對外資開放大事記 根據我國加入WTO時的承諾,在入世后,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允許在5個經濟特區,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鄭州、武漢成立;在北京及上海,允許設立4家合資零售企業,在其他地方,可最多成立2家合資企業。入世后3年之內全面開放對外資零售企業設立的市場準入和資本準入限制。 1992年,中日合資的第一八佰伴商場就在浦東開業。 1995年,法國家樂福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大賣場。目前有55家店,2004年開15家店。明年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各開12家店,其他大城市開6~8家店。旗下的“迪亞”折扣店、“冠軍”生鮮超市也先后進入中國。 1996年,德國麥德龍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現購自運商場。今年年底商場數量將達到23家。中期內將開設40家左右的新商場。 1996年8月,美國沃爾瑪在深圳開設首家店鋪。目前在內地的20個城市經營42家店,2005年至少新開11家店。 1997年6月,泰國易初蓮花在浦東開設第一家合資店鋪。目前在中國已開設29家店,2006年將在中國擁有100家店。 1999年6月,英國百安居第一家連鎖店落戶上海。目前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擁有20多家建材商場。從今年起新開店每年10到15家,到2010年增至126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