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
我同意牽頭主編“世界500強企業發展叢書”,是因為這件事很有意義。這一方面是“以史為鑒”,從歷史中確實可以受到很多教育和啟示;另一方面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國外的經驗和教訓中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兩個方面對企業界和學術界都是十分重要的。李鵬委員長在為本叢書所作的序中提出“了解世界500強,學習世界500強,爭
創世界500強”,我認為這套叢書就是為這三個目的服務的。
首先,我們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了解世界500強:
一、了解其發展歷程
世界500強不是自封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大風大浪中,經過優勝劣汰,不斷篩選出來的。企業作為一個組織,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我們應當認真了解其創立、成長、勝敗、興衰的發展歷程,區分其中的若干個發展階段,并分析每個階段的得失成敗及其時代特點。
二、了解其關鍵人物
一個企業能進入500強固然有各種主客觀的因素,但其創始人及主要高層管理人員的關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沒有優秀管理人物,就不可能有優秀的企業。即使有機遇,沒有強有力的管理隊伍也是不行的。我們應當認真了解這些關鍵人物的出身、經歷、性格、品德、管理思想及其待人處事的態度,等等。
三、了解其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企業將其在技術、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綜合集成而形成的獨有專長,企業以此占據并保持其領先地位,而且也不易被別人所模仿。例如英特爾、微軟、夏普等公司,不僅分別在芯片、視窗、液晶顯示等技術上有其專長,而且相應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管理系統和企業文化。我們應當識別出500強企業的核心能力,并了解其形成的過程。
“學習500強”,要從三個方面來學習:
一、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教訓
據報道,在20世紀初的世界最大企業中,至今仍能位居世界500強之列的只有3%左右,很多公司經過了大起大落,其成敗興衰的背后固然有客觀環境的因素,但不可否認有管理方面的主觀因素。在同樣的環境下,有的企業善于趨利避害,能取得令人贊嘆的績效,有的企業卻因沒有抓住機遇,被擠出時代的主流。我們要從中學習他們的經驗,吸取教訓,適應環境,規避風險。
二、學習他們的管理思想和藝術
管理既有科學的規律可循,又有藝術的運用之妙。我們要研究世界500強的管理者如何從實際出發,在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下,巧妙地利用各種資源來達到其預定的目標。每個成功的管理者都有其獨特的管理風格,在美國汽車行業的發展歷史中,福特(Ford)、斯隆(Sloan)和亞科卡(Iacocca)三人都曾各領風騷若干年,他們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管理風格也大不相同。我們應從他們處理組織、激勵、營銷、競爭等等具體問題的方式方法中來領會其管理思想和管理藝術。
三、學習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企業面臨著迅速變化的環境。只有預見到環境的變化并主動予以適應,才能使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我們要研究500強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如何主動適應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技術、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如在機械制造企業中如何將信息技術和企業管理相結合,從而發展出靈活、有效、低成本的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和企業資源計劃技術。
“爭創500強”是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是一個值得更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第一,要想爭創,首先要學習。我國現在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企業的多數管理者對市場經濟不夠熟悉,缺乏經驗。他們對資本市場、貨幣市場、金融工程、企業評價、現金流量分析、國際貿易慣例、國際新的經濟發展等等都知之不多。另外,企業管理者過去只對國家的計劃負責,有政府作靠山,不必擔心企業的前途問題,不用研究企業的發展戰略。再加上他們對西方企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了解甚少,研究不夠,對企業重組、核心能力、法人治理結構等等新的觀念不太清楚。這就要求管理者有一個學習的過程。爭創,首先就要學習,不學習,爭創只是一句空話。
第二,要將西方的管理科學和經驗與中國的歷史傳統及文化相聯系。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都是與它自己所處的國家、行業甚至企業本身的實際緊密結合的,只有這樣才能從實踐中提煉出有效的企業管理理念。如日本企業管理經驗,美國企業就難以照搬。我們中國的企業也不應照搬西方的管理理論和經驗,而一定要和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相結合,與中國現代的環境、文化相結合。例如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和為貴等都是可以古為今用的很好的管理思想。
第三,就是要勇于實踐,埋頭苦干。我們現在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于我們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既有利于我們引進技術、資金、信息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也可能會對我國的經濟安全,甚至主權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我們要注意趨利避害,埋頭苦干,在實踐中學會管理企業并參與國際競爭的本領。
最后,我作為本叢書的主編,希望能和編委會的全體同仁一道,盡量把工作做好。我們要盡量地選好書,選好譯者和作者,提高叢書的內在和外觀質量,爭取使每一本書都成為精品送到讀者的手中。
作者:成思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世界500強企業發展叢書》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市場報》 (2004年12月10日 第二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