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還是寶貝:A股估值標準是否應該國際化的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10:30 上海證券報 | |||||||||
    昨日中興通訊(資訊 行情 論壇)H股在香港主板掛牌,成為內地首家由 A股上市公司成功實現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企業。從 H股上市首日的表現來看,開盤24.3港元,最高到達25港元,最低23港元,以24.4港元報收。上市首日如此表現,對比22港元的發行價,即使不能稱之為優異,也至少是成功;仡欀信d通訊發行 H股的漫漫路途,從兩年前被迫放棄到如今成功登陸香港主板,的確非常不容易。中興通訊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跡。如果從中興通訊事件進行推論,似乎頗有啟發之處。
    中興通訊事件最大的出人意料之處在于 H股的高發行價,對于22港元的發行價格,可以說和 A股市場的個股增發價格折扣沒有太多的差異。而且自從今年7月中興通訊重新啟動 H股發行計劃以來,該公司 A股股價漲幅已經超過了35%。這其實是對 A股的估值標準是否需要國際化的一個挑戰。由此引發的問題是, A股市場是否需要有自己的標準,進一步妄想,今后是否 A股估值標準不采用國際化標準,而是國際化標準采用 A股估值標準?     回頭看看證券行業,海外的估值標準盛行,在這種估值標準下,大部分 A股被認定沒有投資價值。境內的證券市場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標準?從境內證券行業的環境來說,股權分置制度、證券市場的新興加轉軌的特征都決定了內地證券市場和其他市場的不同。     中興通訊最大的感悟是沒有被境內投資者重視反而被境外投資者重視了,在增發 H股消息公布后,境內基金紛紛退出,而QFII則進行了增持。這一減一增,我們是否也需要做一番反思?境外投資者都可以認同中國概念股20倍的市盈率,我們是否還需要堅持 A股市場向10余倍的國際標準靠攏?完全沒有必要。當自己的雞肋被別人視為寶貝的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重新思考"這到底是雞肋還是寶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