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貿超萬億美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崇泉稱我國仍非貿易強國
權威解讀
據海關總署9日公布的最新統計,今年1至11月我國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記者就此采訪了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崇泉。
崇泉說,進出口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使我國對外貿易上了一個新臺階。
五大原因促外貿迅速增長
他指出,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除得益于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國際環境改善外,還有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外貿體制改革深化,經營主體多元化,企業競爭力提高,為對外貿易發展帶來新的活力。二是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產品成為推動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三是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與貿易的互動效應更加明顯,我國進出口額增量的60%以上是由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四是國內經濟增長,擴大了對能源、原材料和關鍵設備等生產資料的進口需求。五是加入世貿組織積極效應顯現,外貿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不斷健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進一步改善。同時,我國認真履行承諾,擴大開放,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到今年的10.4%,非關稅措施逐步取消。
外貿拉動經濟發展
在談到外貿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時,崇泉說,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拉動經濟增長,外貿出口已和投資、消費一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二是促進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去年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已超過四分之一;三是創造就業機會,與對外貿易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達到8000萬人;四是增加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進口稅收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8.1%,成為僅次于國內增值稅的第二大稅源,今年10月底國家外匯儲備超過5400億美元,提高了抵御外部經濟風險的能力;五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國內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90%。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今后還將進一步顯現。
崇泉說,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對全球貿易增長作出了貢獻。200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37%,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為11.3%,居世界第1位。其次,中國的出口為各國、各地區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三是中國的進口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進口量占亞洲進口總量的1/5,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出口市場。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的《2004年世界投資報告》認為,中國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發動機之一。
中國仍非貿易強國
談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能否說中國是貿易強國呢?崇泉回答說,近幾年我國在世界貿易的排名不斷上升,今年有可能上升至第三位,占世界貿易的比重進一步增加,已成為貿易大國,但還不能說是貿易強國。
他說,我國人均外貿額還不到850美元,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近2400美元的水平。與其他貿易強國相比,我國還有明顯差距:第一,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二,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比較少。第三,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附加值不高。第四,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新華社記者 張毅(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