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短兵相接 全面開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0日 01:24 北京娛樂信報 | |||||||||
2004年12月11日,中國保險業將再次面臨機遇和挑戰。在這一天,中國保險業的最后一塊封閉的領域——團險市場,將向外資開放,外資保險公司開設新機構將不受地域和數量的限制,經營范圍也將不受限制。“安聯大眾在上海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成績,我們也非常希望能把我們的服務推廣到全國各地去。”11月6日,安聯大眾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薄瀚生在杭州宣布安聯大眾下一步的擴張計劃。四大區域、15個分公司,是安聯大眾進行全國擴張的初步框架。
表現外資跑馬圈地 安聯大眾只是眾多準備在12月11日后大舉開疆辟土的外資公司中的一家。僅僅在9月,就有首創安泰人壽、中宏人壽、中英人壽、信誠人壽等數家外資壽險宣布分公司籌建或開業。 絕不僅僅壽險這邊“獨好”,德國安聯、美亞、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上海分公司、三井住友上海分公司等多家外資財險分公司,都已向保監會遞交了改建成獨資公司的申請。 除了放開地域限制外,12月11日中資保險公司業務中的最后一塊凈土也將失去。 對于中國團險業的未來?熏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精算師包虹劍說:“外資險進入團險市場帶來的并不僅有競爭?熏還有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理念和先進的服務?熏外資保險還會對本土人才進行培養?熏從而促進這個中國團險市場的發展。” “外資的進入能改變目前團體保險市場混亂的現狀,由于本土化需要過程,至少一兩年內外資公司不會搶走很大的市場份額。” 沖擊恐懼漸漸消退 如果說2001年中資保險公司對外資的態度是談外色變的話。三年的過渡期已經讓中資保險公司的恐懼感逐漸消退,但更多強大對手在各個領域的出現仍然使中資保險公司感到了沉重的壓力。 “每個月各公司都要在行業協會舉行同業交流會,最初只有5家公司的團體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但從11月份開始已經增加到14家公司。”太平洋北京分公司團體業務部的劉穎女士說。 “采取和國內的大型國企合作的方式開設保險公司的方式使股東業務自然成為他們進入團體保險市場的首選。這部分客戶的流失對中資保險公司來說沖擊很大,尤其是中國人壽。” 保險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確實加快了重點城市的擴張,但在取消地域限制之后是否會全面布點還有待觀察。 對于外資保險而言,該業內人士還說,要想建立起經營網絡,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一般新設立的保險公司需要5至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盈利。現在的外資保險很多都是中外合資方式,如果擴張過快,還需要等比例增資擴股,中方股東能否承受這種擴張帶來的成本和虧損增加還很難說。 團體業務方面,年金市場將是未來競爭的焦點。“隨著我國年金市場的逐步建立,年金入市的臨近,年金將成為新的兵家必爭之地。”新華人壽團體業務管理部市場開發處副經理張艷說。 反應中資保險謀劃反擊 與外資保險大舉開疆辟土有所不同的是,中資保險業紛紛轉變經營模式,由規模經營轉向效益經營,產品結構也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并選擇了“走出去”——立足已有的市場主體,通過海外上市擴大主體規模,同時儲備市場新興力量。 據了解,本土壽險業目前已經具備相當大的規模,以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平安、太平洋為主的第一梯隊地位穩固,新華、泰康、太平、華泰、天安等組成的第二梯隊成長迅速。今年以來,民生人壽、生命人壽、東方人壽等也相繼籌建或開業,將構建成本土保險業的新梯隊。 對于中國人壽和太平洋這樣的老公司而言,他們則有著另外的打算。“如今我們并不看重市場份額,畢竟這個市場很大,而且外資雖然很希望能進入市場,但它要實現本土化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里,正是中資公司好好整理自己的團險業務的時候。太平洋的計劃是把行業做透。” 信報記者 仇兆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