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日本家電大轉身突圍中國的“危險之旅”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9日 16:00 經濟參考報

    以電器產品為代表的日本制造業近年來深陷困局之中:中國家電制造業的低成本競爭優勢給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同時,大量使用中國元素的日本獨資或是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乏善可陳。不過,龐大的中國市場是他們難以割舍的再生之地,于是,大量的日本家電企業又開始在中國市場“重頭再來”。然而,時過境遷,對已喪失進軍中國市場最好時機的日本家電企業來說,這一次的大轉身也許將是一次突圍中國的危險之旅。日資企業頻打“中國拳”

    11月16日,借開展“2004日立展”之機,一直都很低調的日立株式會社社長莊山悅彥在廣州高調宣布,未來三年內將在華投資10億美元,重點投向包括信息電子及數字家電產品零部件在內的九大領域,并將2006年的銷售額鎖定為70億美元,而且力爭每年在中國市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莊山悅彥表示,這是日立在中國市場實現復興的三年戰略。

    在廣州“2004日立展”上,日立全球戰略首席執行官、大中華區總裁、日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西宏明也希望日立能從頭開始,重新被中國消費者認識。他說:“我們希望日立能夠成為本土的企業,能夠成為中國的企業。如果達不到這個目標,我覺得這個事業在中國就沒有成功”。

    20年前,日立在中國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名牌”,但隨著中國本土家電廠商的崛起,日立在中國家電市場的份額一再萎縮,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今年10月以來,日立廣告開始重新出現,而一場跨越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2004日立”聯展更是讓人感到,一場日立“復興大計”正在中國市場展開。

    無獨有偶,在全球家電業享有盛譽的索尼,11月也接連在北京、上海高調向中國市場推出其數碼影像、高端彩電新品。索尼中國區總裁川琦成一稱,隨著中國市場潛力的不斷涌現,索尼集團旗下各個事業部工廠均爭相把新品投入中國市場,并把搶占中國市場份額列入其全球業績增長計劃,這也是索尼近年來在中國市場業績爆發性增長的原因。此外,索尼仍將持續對中國市場追加投資,以期與中國市場一起實現高速增長。

    按照索尼方面公開的計劃,今年的增長速度將在去年17億美元銷售業績的基礎上實現80%的增長,2005年索尼計劃在華實現銷售40億美元,到2008年實現80億美元,從而使得中國市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索尼全球第二大市場。

    另外,日本另一家電巨頭東芝也將大幅增資中國。東芝中國公司總裁平田信正多次提及:“在整個東芝集團中,東芝中國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頂梁柱,預計到2008年,東芝在華的事業規模將會達到750億。”日本制造不復當年之勇

    盡管對中國市場野心勃勃,但日系企業此番卷土重來卻沒有讓中國家電企業有著以往那種如臨大敵的感覺。這一方面緣于中國本土家電企業自身的崛起和壯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日本家電制造已不復當年之勇。

    近一段時間以來,日資家電品牌可謂是“流年不利”:本土市場持續低迷,國際市場遇到韓系打壓,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又連遭敗績。曾經叱咤風云的“日本制造”已沒有了以往的風采。

    如今的日本家電企業正掙扎在痛苦的矛盾漩渦中。為了取得價格優勢,日本家電企業不得不轉移到中國,以得到廉價的勞動力。但是,日本企業深知如果大批制造業從國內轉移到國外,將不可避免地培植競爭對手并加劇競爭。于是,一些日本企業又采取了自我封鎖的手段,把已經轉移到中國的生產基地又撤回到日本國內。然而,已經全球一體化了的中國市場,并沒有因此放緩發展的速度,相反,日本企業的遲疑,為三星、LG等韓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騰出了空間,使得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替代了曾經風靡一時的日系產品。

    10年前,松下、索尼、日立等世界級企業的強大優勢令中國家電企業難望其項背,現在中國制造業的價格競爭優勢卻讓日本制造遭到了強有力的沖擊。中國家電企業競爭力的迅速增強,讓日本企業感到了危機!度战汢P》社的文章曾把中國制造業的低價格優勢描述為無法抵擋的臺風襲擊。他們認為,“中國制造”就像日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奮發圖強,以價廉物美的競爭優勢正狂風暴雨般地沖向國際市場。

    為重振“日本制造”的輝煌,《日經BP》社刊出了一篇《戰勝中國制造——日本制造的五張王牌》的文章。文章認為,日本制造企業要在先進生產方式、及時響應客戶、專利技術、質量品牌、產品設計開發等五個方面提升競爭力,戰勝中國制造,這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不過,有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大量高素質廉價勞動力和產業工人的存在,使中國產品的廉價具有了某種天然屬性,而中國二元化的經濟結構體系為中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產業生態鏈的逐漸完整,中國企業的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國產品牌的性價比,使得中國制造優勢更加突出。中國家電業應引以為鑒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日本經濟復蘇乏力,國內市場低迷,許多日本企業失去了昔日的輝煌,而近期在日本業界興起的“再塑日本制造優勢”的觀點,前景也并不明朗。

    有業內人士認為,正是日本企業固有的“傲慢與偏見”打碎了“日本制造”的神話。日本“自視一流”的產品分級制度、對中國市場的歧視心態以及“技術壟斷癥”,讓“日本制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些老牌家電巨頭被經驗主義捆住了手腳,以至于在中國市場打起了盹。有人比喻說,在中國市場上,日本企業的反應比起韓國廠商就像相撲一樣慢騰騰。LG電子CEO金雙秀曾毫不諱言地說:“LG和某些日本企業的區別在于,它們可能會把產品中不好的部分轉移到中國來銷售,但LG卻是把最優秀的技術和人力投入到中國!

    對此,日立株式會社社長莊山悅彥作了深刻反省:“在以家電為核心的領域,我們曾有很大業績,但隨著這些產品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我們的優勢已不明顯,而且遺憾的是,對其它領域新潮產品的需求,我們沒有及時跟上,我們也沒有將自己的其它強項進行很好的展示”。

    日立走向低谷是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一個縮影。日立在中國曾輝煌一時:日立早在20世紀70年初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80年代以后的十幾年中,日立、松下、三洋等日本家電產品風靡中國,但到了90年代中期后,日立在中國逐漸失語。在日本,日立就是尖端技術的符號,而在中國市場上,變化速度太慢且與市場步伐脫節的日立,無論是獨資生產還是與中國企業的合資都顯得默默無聞。自生產彩電的福建日立倒閉以后,人們幾乎忽略了日立的存在。

    多年來,日本企業的成功一直是中國家電業學習的榜樣,中國家電企業也在采取技術引進、合作、兼并的辦法來發展自己。但是今天日資品牌遇到的困境,會不會成為明天中國家電企業的難題?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應當承認,中國家電企業在20多年的發展中,規模在迅速壯大,但是在技術和營銷兩個層面始終沒有大的突破。我國企業在堅守國內市場和進攻國際市場時,所憑借的主要優勢仍然集中在成本上,即主要是以價格優勢搶占市場。然而,價格戰不會成為永恒,中國的廉價產品也只是一種暫時現象,一旦日本或韓國企業成功移師中國,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就會很快喪失。屆時,在沒有價格優勢又沒有技術優勢的情況下,中國家電業將面臨怎樣的局面?中國家電業同樣需要居安思危。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家電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故宮等景點門票擬漲價
第4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第54屆世界小姐總決賽
男人為什么喜歡車
女人與車的美麗約會
地產大腕趕集住交會
一周繽紛家裝美圖循環
娛樂風月圖鑒
歲末讀書頻道大盤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