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東四盟市與東三省內在聯系及合作開發構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9日 13:4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內蒙古東四盟市地處內蒙古的東北部,與東北三省區位相連,自然地理環境相似,有較長的國境線,有通向內陸和俄蒙的口岸以及比較暢通的交通條件,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來,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經濟格局和運行機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為內蒙古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在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過程中,內蒙古東四盟市也面臨著許多的矛盾和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運
    一、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內蒙古東四盟市與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相鄰,與俄羅斯、蒙古兩國接壤,有漫長的邊境線,是東北三省與廣大的內蒙古地區聯系的紐帶,是東北經濟區通往俄羅斯、蒙古及歐洲的通道,對于拓寬東北經濟區對外開放渠道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內蒙古東四盟市有土地面積46.23萬平方公里,占內蒙古總面積的39.1%,占東北經濟區總面積的37%;2003年年末總人口合計為1190.1萬人,占內蒙古總人口的50%,占東北經濟區總人口的10%。     1.經濟總量。2003年,內蒙古東四盟市地區生產總值為777.1億元,占內蒙古生產總值的36.1%,占東北經濟區生產總值的5.7%。人均GDP為6489元,比內蒙古平均水平低2486元,比東北經濟區平均水平低5028元。東四盟市地方財政收入40.1億元,占內蒙古的24.6%,占東北經濟區的4.5%。人均地方財政收入335元,比內蒙古平均水平低349元,比東北經濟區平均水平低411元。     2.經濟結構。2003年,內蒙古東四盟市分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1:32.8:39.1,從東四盟市三次產業的比例對比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比內蒙古高8.6個百分點,比東北經濟區高14.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重比內蒙古低12.5個百分點,比東北經濟區低16.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比重比內蒙古高3.9個百分點,比東北經濟區高2.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內蒙古東四盟市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偏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但是,第二產業的比重明顯偏低,特別是工業中的傳統產業仍是主體。當然近幾年東四盟市一些企業如草原興發(資訊 行情 論壇)、科爾沁乳業、海拉爾啤酒等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較好,在激烈的競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但東四盟市潛在的資源優勢還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3.城市建設。2003年,內蒙古東四盟市共有盟轄市(包括市轄區)13個,城市的非農人口為365.24萬人,占東四盟市總人口的30%,比內蒙古的平均水平低3.9個百分點,比東北經濟區的平均水平低個百分點。而城市規模小,13個盟轄市(區)中人口超過50萬的只有2個,人口在20―50萬的有6個,人口在10―20的有2個,人口在10―5萬的有3個,人口最多的是通遼市科爾沁區80.2萬人,最少的是興安盟的阿爾山市只有5萬人。與東北三省相差甚遠,東北三省有城市90個,其中200萬以上有4個,100―200萬有9個,50―100萬有45個,20―50萬有26個,而內蒙古總共才有城市20個,其中100―200萬有3個,50―100萬有2個,20―50萬有8個。     4.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內蒙古東四盟市公路運輸線路總長度為3.42萬公里,其中等級公路3.23萬公里,分別占內蒙古的46.2%和49.5%,分別占東北經濟區的17.7%和17.6%。城鎮自來水供水管道長度3829公里,液化石油氣供氣量5.36億立方米,分別占內蒙古的33.5%和35.4%;城市實有鋪裝道路長度1219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長度1253公里,城市供熱面積2472萬平方米,分別占內蒙古城市的36%、31%和31.3%;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52平方米,比東北三省低3.71平方米。擁有郵電局所757(處),占內蒙古的45%。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普通中學和小學各1013所和4765所,分別占內蒙古的14.8%、58%和61.4%。擁有醫院衛生院827個,占內蒙古的46%。     5.自然資源。內蒙古東四盟市自然資源優勢主要有:一是豐富的礦產儲量,且開采度較低。這里有煤碳、黑色金屬礦(有鐵鋅礦)、有色金屬礦(有銅銀礦、多金屬礦、鉛鋅礦)、貴金屬礦(有砂金礦、鉛鋅銀礦)、非金屬礦(有型砂礦、硫鐵礦、芒硝礦)等;僅呼倫貝爾市煤炭探明儲量是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和的1.8倍,赤峰市是國家重要的黃金產地和能源及有色金屬基地,這些礦產資源為發展煤炭、電力、冶金、建材、化工提供了優越條件。二是擁有發展農牧業生產條件和基礎。這里人均耕地面積和草原面積比較多。土地和耕地資源的質量、水資源都好于內蒙古中西地區。降雨量普遍在350毫米以上;廣袤的土地資源,擁有耕地面積5529萬畝,占內蒙古耕地總面積的52%,人均耕地面積4.65畝,比內蒙古人均耕地多0.18畝;擁有天然草場2.5億畝,占內蒙古天然草場的19%,人均草原面積21畝;擁有水資源399.06億立方米,占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的78%,僅呼倫貝爾市水資源總量為286.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72億立方米,占全國地表水資源量的1%,占內蒙古地表水資源量的73%;地下水資總量14.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1.1萬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4.66倍。擁有林地面積3億畝,占內蒙古林地總面積的90%以上,人均林地面積25.2畝,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三是生物資源也非常豐富,特色農牧業和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截至2003年,內蒙古人均油料、牛羊肉、牛奶的占有產量分別比東北三省高183%、159%和280%。東四盟市具有獨特的生物資源,僅呼倫貝爾市野生動物種類點全國種類總數的12.3%,占自治區的70%以上。在這些動物中,受國家保護的一、二、三類野生動物和受自治區保護的野生動物品種有30余種,其中有些是珍稀獸類和禽類,在313種鳥類中受國家保護的鳥類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灰鶴、大天鵝、小天鵝等60多種。四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發展旅游業創造有利的條件。東四盟市有大興安嶺天然原始森林、呼倫湖、貝爾湖、達里湖、科爾沁國家自然保護區等,有被譽為“圣水神泉”的阿爾山溫泉群,不僅山川秀麗,而且氣候涼爽,生態旅游條件非常好。赤峰市有以遼上京為中心的遼代文物古跡名勝區、以龍泉寺為中心的宗教寺廟名勝區、以其甘為中心的大漠風光名勝區、以遼中京為中心的歷史文化名勝區,可觀賞草原、湖泊、文物古跡、沙漠、森林等不同風光,赤峰市巴林奇石作為藝術瑰寶蜚聲海內外。     二、內蒙古東四盟市與東北三省的經濟聯系及其合作基礎     內蒙古東四盟市與東北三省不僅自然條件相似,而且文化相同,發展歷史相同,人才、技術、自然資源等方面互補性與合作可能性較強,有許多相同、相近、相互聯系的諸多因素,使內蒙古東四盟市與東北三省之間的經濟內在聯系緊密,經濟關聯較強,奠定了作為一個統一經濟區的基礎。     (一)自然資源的互補性強     東北三省礦產資源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礦產資源總體優勢逐漸喪失,其中石油、煤炭、有色金屬、林木等資源的豐度已經明顯下降,并不可避免地導致礦產采掘業的整體萎縮,資源產業走向衰退期。而內蒙古東四盟市礦產儲量非常豐富,且開采度較低,同時土地、森林、草原面積廣闊,勞動力資源比較多。這樣,在省際間就能起到一定的分工協作、互相補充的作用。     (二)產業上的帶動與關聯比較密切     內蒙古東四盟市以畜牧業為主的特色產業有一定的優勢,能源、原材料工業發展潛力較大。而東北三省裝備工業具備相對優勢,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會對內蒙古東四盟市產生影響。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三省歷史上就與內蒙古東四盟市有過協作,主要公路、“五五”時期的工業項目,大多是東四盟市在劃歸東北三省時建立的。目前東四盟市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80%來自東北三省。在振興東北工業基地的時候,無論是地理、人文及經濟區上都離不開相互的協作和帶動。     (三)技術上的支持有待加強     東北三省技術力量比較雄厚,內蒙古東四盟市可以充分利用東北三省這一優勢,進行技術合作。按照專業化分工,與東北三省進行企業聯合。內蒙古東四盟市發揮資源優勢與勞動力優勢吸引東北三省特別是遼寧省的企業到東四盟市投資辦廠,利用其區位優勢,將產品打到國內外市場。發揮地廣人少的優勢,合作開發山地、草原、湖泊、河流等資源,開發綠色食品、保健品、中草藥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優勢。另外,東北三省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各類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集中,形成不同特點的科研、開發、咨詢、信息中心,在冶金、石化、機械、農林、生物工程等方面有較好的基礎。這些領先技術不僅在各自省域內發揮作用,可以直接向內蒙古東四盟市輸出,從而帶動東四盟市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人才方面的支持有待加大     內蒙古東四盟市人才資源明顯不足,知識和技術能力普遍薄弱,而且分布不均。目前東四盟市每萬人在校大學生只有23人,比內蒙古平均水平少43人;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僅有5000多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僅1365人,分別占內蒙古的15%和14%;R&D(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比內蒙古平均水平低60%。東北三省在人力資源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通過合作,可以補充內蒙古東四盟市人才不足的問題。     (五)交通運輸的連接比較緊密     東北三省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和管道等構成的區域交通體系。東北三省現有高速公路2592公里,一級公路3283公里。遼寧鐵路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公里,是全國鐵路密度最高的省份,并且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部省轄市有高速公路網聯通的省。內蒙古東四盟市可以利用東北三省交通方面的優勢,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工業基地戰略的有利時機,提高路網等級和通達深度,改善公路生態環境,充分發揮自己承東啟西的戰略地位,在連接東中西部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內蒙古東四盟市與東北三省經濟合作的模式及對策選擇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長期的戰略任務。內蒙古東四盟市具有比較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起動將帶來新一輪投資熱潮,投資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增強。從國家重點支持地區的發展歷程看,都有一個在初期投資快速增長的現象,比如廣東1992-1994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達68.3%;上海1993-1996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56.5%。2000―2003年間西部大開發的12個省市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354億元,占同期全國的20.9%。國家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4年累計達4000多億元,其中長期建設國債資金2200多億元。4年里國家在西部地區新開工50項重點建設工程,投資總額為7300多億元,其中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00多億元。雖然今年以來國家加強了對投資的宏觀調控,但對老工業基地的支持力度仍較大,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首批百個項目已敲定。當然由于受計劃經濟影響深重,東四盟市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落后,市場化程度相對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也落后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直接影響了資本投入的效果、勞動力自由流動能力、非國有經濟的良性發展,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經濟活力較差,自我調節能力不足,社會發展成本偏高,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因此,如何抓住國家振興東北的機遇,加強與東北三省的合作,加快自身的發展,刻不容緩,意義重大。     西部大開發給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東四盟市也要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抓住重點,選準突破口,促進整體經濟加快發展。     (一)合作的模式選擇     ――按照專業分工與東北三省進行合作,重點發展煤電及重化工。我們應該看到,東北三省經濟基礎盡管較好,但是很多曾經起主導作用的資源型的支柱產業,由于資源的減少而衰弱,因此,發展接續產業,增強其后勁十分必要。而內蒙古東四盟市完全可以發揮自己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與東北三省進行多方面的合作。資源型產業發展必須在考慮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進行前瞻性定位,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快速的工業化過程對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資源型產業將繼續擔當著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資源供應的重任。未來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要注重資源深加工和轉化增值,延伸產業鏈,并注重資源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產業依托礦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把“原料礦業”轉化為“成品礦業”,作為資源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如煤炭可以實行以煤發電、以電煉鋁、煤電鋁、煤化工等為主的轉化,重點是發展重化工,最大限度的提高資源的附加值。     ――特色產業合作開發模式,重點是農畜產品加工業。內蒙古畜牧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基礎產業和優勢產業,肉類、奶類、絨毛等產量列居全國前列。以內蒙古東四盟市所具有的山地、草原、湖泊等很多特色資源,來吸引包括東北三省在內的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合作開發綠色食品、保健品、中蒙藥等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工程等,形成規模優勢,提高效益,形成優勢產業,推動該地區經濟發展。     ――擴大對外開放的合作模式,重點是口岸建設。內蒙古東四盟市對外開放程度較低,而東北三省尤其是遼寧省對外開放程度高,與國際市場聯系密切。東四盟市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與勞動力吸引東北三省以及國內外大企業到內蒙古東四盟市投資,同時發揮滿洲里國內陸路最大的過貨口岸作用,將自己以及東北三省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二)合作對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東中西部對自治區的經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六五”和“七五”時期,內蒙古對東部地區的投資規模超過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也高于中西部,這兩個時期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由于自然條件和客觀原因等影響,進入“八五”時期以來,中西部地區得到優先發展,而且發展勢頭明顯快于東部地區,使內蒙古東四盟市目前在自治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位次后移。當前,東四盟市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發揮各方面的潛在優勢,加強合作,加快自己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1.發展特色經濟與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充分發揮內蒙古東四盟市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生物資源開發,發展有區域特色的種植業、養殖業,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要充分發揮自己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努力做好旅游業這篇大文章。     加快東四盟市能源重化工業基地建設。以煤電轉換為重點,加快培育煤電冶金產業集群和以煤電化產業集群建設,不斷延伸產業鏈,從而提高傳統產業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方面轉化,進一步提升煤電及重化工在東北經濟區資源產業加工上的競爭優勢。     2.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公路交通干線、鐵路主線、民航機場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與內蒙古中西部、京津唐、東北三省以及連接俄羅斯、蒙古的運輸通道,形成綜合運輸體系,要充分利用好東四盟市的口岸資源,通過口岸建設發展口岸經濟。要加快赤峰市、通遼市中心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強市政工程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資源富集區域的基地建設、交通樞紐的、中心城市附近的小城鎮建設,并逐步擴大規模,推進東四盟市的城鎮化進程。     3.把發展科技教育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加大內蒙古東四盟市農村牧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普九教育工作。提高和鞏固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研究與開發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東四盟市科技進步。     4.全方位擴大對外開發。要緊緊抓住對外開放的新機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多渠道、多方式地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和其他生產要素投入內蒙古東四盟市經濟建設。對外開放要以中心城市、邊境口岸城市、重要工礦城市、經濟開發區以及生態環境治理區為重點,逐步輻射和帶動整個東四盟市。要發揮沿邊對外貿易的優勢,積極開拓俄蒙市場。要進一步擴大內蒙古東四盟市對內開放,加強與東北三省經濟技術合作。創造更為有利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大企業到東四盟市投資建廠、開發資源、改造傳統產業。繼續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與東北三省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全方位的經濟技術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