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標準執行不力是關鍵
據新華社鄭州12月8日電同半年前棉花期貨正式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一樣,11月,我國棉花期貨上市以來的第一次交割也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據鄭州商品交易所總經理王獻立介紹,截至11月12日,10家交割倉庫生成一號棉標準
化倉單249張(4980噸),順利實現了棉花期貨實物交割。但是,棉花倉單形成的絕對數量較少,只有0.153%的交割率。這意味著對許多參與期貨套期保值但未能注冊成功倉單的現貨商來說,棉花期貨贏利的機會擦肩而過。
相對于棉花的現貨存量和企業參與熱情來說,生成倉單的數量太少了。一些人士甚至認為交割標準過于嚴格,與現貨流通不適應,甚至是脫離了現貨市場。
問題的確出在了標準上,但絕不是標準本身。
單純看品級指標,80%的現貨符合交割要求。據記者調查,此次部分倉單注冊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包裝不合格。包括包裝物(包布、鉛絲)質量不達標和包重不符合交割標準。二是沒有主體品級。三是馬克隆值、回潮率、纖維長度、異性纖維等指標不合格。記者采訪發現,這些都是我國多年來棉花現貨的固有問題,根本過不了棉花期貨交割標準關。
記者采訪期貨專家湯慶榮、趙高星等,綜合各方期貨專家的觀點認為,質量意識、標準問題是其中焦點,也是棉花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兩個市場緊密擁抱的關鍵。而解決好我國棉花期貨交割與棉花現貨流通的不相融性,對推動我國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鞏固我國棉花生產、加工和紡織品出口的大國地位將發揮重要作用。
王獻立說,期貨交易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標準化--交易標的物的標準化、交易過程的標準化,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統一,這是期貨交易的基石。棉花期貨交易制度中規定的交割標準都是引用國家標準,并沒有高于或者偏離于國家相關標準,就連此次造成一些注冊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包裝物的標準,也是引用國家標準,并經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目前的棉花現貨流通中,簡單分類,有三種身份的參與者:軋花廠--皮棉的生產和供應者。有數據顯示,我國大小軋花廠約12000家,其中擁有資質的企業僅有8000家左右,加工能力3000萬至4000萬噸(全球棉花正常年景產量2100萬噸左右),相當于全國棉花總產量的5至8倍,混亂狀況可見一斑。紡織業--皮棉的消費者。紡織業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當紗、坯布市場形勢看好時,新上馬和擴大產能的紡織廠如雨后春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輪賽過一輪。棉商--皮棉的經營者。由于棉花價格波動頻繁,利潤空間大,棉花現貨市場是社會游資經常光顧的領域。2003年度的棉花市場這一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
棉花加工企業是整個棉花流通的源頭,為了減少成本,很多加工企業使用的包布、鉛絲都達不到國家標準,同樣也達不到期貨交割標準。包重規格方面,許多加工企業的打包機壓力根本不符合國家標準,為了方便人工裝卸,以及有意增加包裝(鉛絲)重量占比,棉包重量低于80公斤;有關部門調查,我國現存的2003年度棉花包裝合格的很少。
我國目前棉花生產中,多數加工企業沒有按照國家制定的行業標準管理和控制工藝流程。棉花交易中,買賣雙方基本上是看貨論價、就貨定價,主體品級、各項物理指標的質量意識不強,很多時候沒有完全參照國家標準,甚至拋開國家標準。這種大量的有標準不執行的市場行為,導致我國棉花市場在執行質量標準時模糊,且不統一。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也是最大的棉紡織品出口國。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我國理應成為國際棉花、紡織品貿易中的市場主導者,可事實恰恰相反,我國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我國的市場規模是做得很大,但是我國沒有做得很強;我國是棉花生產加工大國,但不是棉花生產加工強國。
業內人士指出,這與我國棉花流通領域質量標準的執行水平有很大關系,不是國家標準是否過于嚴格的問題,而是標準有沒有嚴格執行的問題。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