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馬東瑾
中國汽車已經身患重疾,病情正被莫名的神秘性掩蓋,而合資方正是這種神秘性的來源,但是在所謂民族自尊、自主品牌等的名義下,這些潛在的危機正被稀釋。
代替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是關鍵的誘因,只有這樣,這個中庸的國度才可
以獲得全球化的榮耀,才可以將自身的形象提升到無形的國際標準。這一舉動正變成最優雅、最有教養的范例。
然而,在全球汽車的壟斷組織面前,這僅僅是一個玩笑。
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為實現在北京制造重卡的計劃,不惜一切代價,將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壓力,轉化為兩家中國公司之間的戰爭,他們的重組充滿了更多東方式的道德或者政治評判,美化了外資方帶來的潛在利益,偽裝了戴·克的角色。
在中國,行業重組是在跨國汽車公司的巧妙計劃下進行的,手法類似于肺結核在19世紀被闡釋為浪漫主義的特征。而中國本土的廠家是其中最關鍵的推動力量和實踐者,一個自主品牌的餅畫在所有人心中,然后將結果系在時間的腰帶上,只要時間繼續,這個餅就無限地膨脹。
KPMG預言,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將從現在占整個市場45%上升到2006年的75%,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加工中心。
中國在世界汽車格局中的位置,跨國公司已經在勾勒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的汽車地圖的時候,預留了復印件。
(摘編自《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 付輝)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