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2月6日,上證所明確ETF上市及信息披露相關細節,預示上證50ETF上市交易已為期不遠。與此同時,上證所在新產品開發創新方面又在謀劃一個更大的動作,那就是:已經重新啟動股票指數期貨的開發。
據《證券日報》報道,上證所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根據當前國內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從有效規避市場的系統風險、有效緩解國內券商的經營壓力、提高其競爭力以及為QFII
、保險資金和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提供有效避險工具的角度來看,股指期貨的推出具備了一定的必要性。
有業內專家認為,上證所重啟股指期貨開發,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已經具備了ETF平臺。從證券市場市場化改革的角度考慮,上證50ETF的推出無疑是市場進一步創新的要求,它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市場金融創新的工具和平臺。假以時日,股指期貨和做空機制都有可能隨之而來。
“鑒于目前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單邊的交易機制讓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苦不堪言,而上證50ETF的推出則讓這種矛盾愈發凸現出來。但要說ETF機制的推出是為做空機制的最終出臺進行熱身,還是非常牽強的。上證50ETF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它很可能成為今后市場金融創新的工具和平臺,”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郭勇如此表示。
目前,基金是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但由于單邊交易市場的存在,基金的業績往往隨著指數的波動而波動,在市場操作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從2004年第三季度基金業的收益來看,雖然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彈,但仍不甚理想。基金業內人士分析,造成基金業業績不理想的原因,是由于國內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
市場此前傳言部分國際對沖基金利用QFII,準備對波動幅度較大的深滬A股進行賣空交易。業內人士認為,境外資金的這種要求,對于推動國內做空機制的最終出臺將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美國設立的ETF25、中國香港設立的中國50A股指數以及芝加哥期權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海外交易所近期相繼推出了中國股指期貨和其他衍生產品交易,說明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市場的需求日益迫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國內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已勢在必行。
“中國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和國際上相比已經遠遠落后了,如果光是監管光是防范風險不去創新,金融也無法形成競爭力,”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最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強調。他認為,目前我國金融領域內最迫切的事情,一方面是要重視誠信建設,另一方面是要堅持改革和發展,鼓勵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產品的創新集中體現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工具的創新中。(閻岳)(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