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基礎上開始的,今天中國還有8000多萬的文盲。正是這種沉重的人口負擔以及薄弱的科技知識基礎,決定了我們在走向現代化的漫長歷程當中,強烈地感受到低素質人口比重過大的沉重負擔。
同樣,也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今天能夠與世界產業結構對接,承接到世界工廠這個角色,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幸運了。
今天中國承擔的僅僅是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當中轉移出來的一部分。從廣東、浙江、江蘇可以看得很清楚,不就是家用電器、服裝制衣嗎?如果要說在軟件出口方面,不用說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甚至連印度都趕不上!正因為沒有這樣的可能性,我們就只有追趕,而不是試圖跨越式發展。
同樣,要說先進意義上的世界工廠,依然不在中國,而在美國,在歐美、包括日本等這些發達國家。中國的比較優勢不是勞動力低廉,而是已經不可遏制、不可逆轉的改革與發展的潮流,以及全國人民當中涌動起來的向往財富、向往幸福的心理態勢。我們今天的競爭優勢不能僅僅建立在所謂的比較優勢上,給廣東帶來這么大發展的模式已經難以維系了,民營企業家們要看到這種大勢所趨,要更多地尋找競爭優勢,而不是簡單的比較優勢。
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使得當今的世界工廠更具有開放性。高端的在美國、歐洲、日本,中低端的在中國,包括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使得今天的世界工廠更具有結構性、立體感,不是單一國家的一種現象。為了更好地利用這樣的發展機遇,我們應當看到有很多要緊的事要去做,比如國有企業改革,11萬億的國有資產只要能夠很好地利用,17萬國有企業只要很好地進行產權制度的改革,一級的農民怎么轉換成市民,這都被世界經濟界、觀察家看作是人類社會最宏大的變化。
為此,我們也確確實實要做出很多的調整,因為全球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都是以裝備制造業為產業的。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包括廣東在內僅僅處于耐用消費品的加工裝配階段,所以廣東的產業結構要升級,但也面臨著人才缺乏問題。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像日本、韓國那樣能夠整合各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的戰略企業家。目前中國有著13億人口,但各級各類的企業加起來才3000萬,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也是異常短缺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能夠整合各種資源并與國際市場合作的戰略企業家,這類戰略型企業家的出現只能更多地期望于民營企業。(作者為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本報記者 何曉晴采訪整理
(日京/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