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利民
炊煙、連環畫、游戲與小伙伴,似乎是童年最真切的回憶,總能想到兒時家家戶戶煙囪縷縷飄升的煙霧,那淡淡的白色煙霧,就是可口食物的前奏,不大時間,就能聽到父母們拖長嗓音呼兒喚女的聲音,要是有的小伙伴貪戀玩耍,誤了回家吃飯的時辰,就會遭到最結實的巴掌侍候。
那時物質匱乏,不但吃的東西少,用來蒸煮的燃料也奇缺。在秋冬季節,父母總會分配給我們一項撿枯枝、樹葉的工作,每每在放學后,或者是星期天,背上小背簍,沿著村外的樹林子撿拾樹上落下的枯枝與落葉。樹上掉下的少,撿的人多,見著一根枯枝,就感覺好像撿拾到寶貝一樣,更多的時候是用細鉛絲去串樹葉,一葉一葉地串在鉛絲上,串滿了就用手擼下來放進背婁里。小時候覺得這項工作好像就是小孩子必作的功課一樣,一群小朋友在小樹林里互相比賽誰撿的多。
傍晚時分,看到各家各戶的煙囪里飄出絲絲縷縷的煙霧來,就慢慢地向家走去。等待父母親切的呼喚聲把自己牽回溫暖的家中,迫不及待地啃咬母親剛烙好的餅,那香噴噴的玉米味兒、麥子味兒伴隨著童年的歡快,就像那飄起的炊煙升騰在慢慢長大的回憶里。
似乎是在忽然間,糧食多了起來,用來做燃料的麥稈、玉米秸兒忽然多得燒不完,不用再去撿拾枯枝了,而我們也慢慢地長大了。后來,各家各戶嫌那些莊稼桿兒燃燒太麻煩,而且貯藏也不易,就漸漸地舍棄了,改用煤球兒,也有些人家用起了液化氣,方便多了,可是那淡淡地飄著的炊煙卻沒了。現在,怕是廚房里連煙囪都沒有了吧?哪里還能找得到漸漸升起的炊煙呢!
當我們這一代人從老一輩的家中分離出來,又建立起自己的小家時,已經把那些搭建的灶臺都忘了,液化氣、管道煤氣、電的功能已經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干凈、快捷、方便成了我們這代人的首選。廚房也一改過去的臟面貌,光明潔凈,身在廚房里,不沾絲毫油煙。前天,去一外地朋友那兒觀光,在他家里卻沒發現廚房,不由感到不可思議,朋友似乎看出了我的好奇,向我解釋說:“我和妻子在午都在單位里就餐,早晨則是牛奶、包子,晚上回來多是到附近的小餐館解決問題,實在不需要在家里設計個廚房占去有限的空間,你看,現在客廳這兒多寬敞!”聽了朋友的話,我的心里又想起兒時記憶里的縷縷炊煙,可是現在時尚的家庭中連廚房都省略了,哪里還有炊煙的蹤影呢?我們這一代似乎還可從回憶里尋找一下有點詩意的炊煙,如果下一代再見到這個名詞,大概就不是那么容易解釋清楚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