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政策“降溫” 家乳企將剩幾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7日 15:15 財經時報 | |||||||||
    11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放出消息:2005年10月1日起,任何在市面銷售的奶品均不得標示為“鮮奶”這個價格混戰正酣的冬季,政策風向無疑更令奶企寒意倍增。     “鮮牛奶”向是奶企大宗產品的標志,以前只促銷1L包裝,現在價格戰打到了250ML的爭奪。
    在北京華普超市里,各路品牌“純鮮牛奶”在奶品專柜里,競比降價。250ML的價格均價已降到1.9元左右--其中,牛奶的平均成本價0.6元,再加紙盒、加工成本、運輸成本、稅收、銷售成本等等,現在的銷售價格幾乎跌破底線。     奶業舉步維艱,最直接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提供了一組新近統計數字,生產牛奶必須的原料--白糖由2003年2600元/噸,上漲到3300元/噸,漲幅達30%多。牛奶成品包裝用的片材也受原油漲價影響,由2003年11000元/噸上漲到17200元/噸,漲幅達55%。而養牛環節的原料價格也一路攀升,牛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由2003年1200元/噸,上漲到1600元/噸;麥皮由1000元/噸上漲到1400元/噸。     坊間傳說,由于包材上漲,利樂包漲價1毛。僅僅這個不起眼的1毛便可能導致2004年很多奶企顆粒無收。以市場份額的“老大”伊利為例,如果伊利購進利樂包的單位價格上漲1毛,那么伊利大概要為“利樂包”包材上漲多付出4億元--采用利樂包的伊利無菌磚是伊利主要產品,2004年累計銷售量估算已達40億包。而伊利2003年凈利潤才2億元,2004年估計3億元左右。當然,伊利作為利樂包份額最大的老客戶,未必水漲船高,其它企業就未可知了。     但是,奶企卻必須扛住價格不放,甚至降價以求促銷,這個時候,誰漲價誰就喪失市場份額。這個冬天,生存顯得尤其艱難。     漢唐證券研究所分析師郭銳分析7家乳業類上市公司的表現,認為毛利率的下滑(比下降2.2個百分點)和期間費用的快速增長(同比增長37.10%)是導致各家公司凈利潤增長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郭銳認為,乳品市場正在由供不應求逐漸向供大于求轉變,乳品市場將進入一個調整、洗牌期。企業在這種競爭環境下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必然要增加費用,犧牲利潤,銷售收入增加所帶來的利潤增長甚至已經落后于費用上升所帶來的利潤下降。     “未來國內乳業經過整合會出現幾大巨頭?現在正是角力階段,難以確知。至少現在1500家是太多了。”專事奶業咨詢的時代盛唐營銷管理咨詢公司業務執行副總崔政說。     奶企喜用啤酒業來預測自身處境。同樣是地域性很強的行業,同樣面臨行業集中度問題,現在的乳業類似于2000年前后的啤酒業,并非豐腴肥肉,卻是各路資本爭奪的焦點。     相比很多過氣的投資而言,乳業仍為一個高增長的行業。2001年乳制品產量比1998年幾乎增長一倍,2002年產量增速達25.6%,最近兩年均保持在45%以上。羅蘭貝格在為伊利所做咨詢報告中稱,乳業增速將在2007年放緩。     于是,各路資本的行業整合緊鑼密鼓。不但國內大奶企頻頻搜尋和接觸并購目標,外資亦渴望進入。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2003年度乳業市場數據,2003年銷量前四名光明、伊利、三元和蒙牛總共只占有40%左右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達62%,這個數字告訴奶企:還有集中空間。     各路資本紛紛介入,導致整個行業處于一種無序競爭的狀態。目前全國乳品生產企業已達1500多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不過10家。     在這種無序競爭中,2004年乳業的毛利率已經下降到了25.5%,各公司的毛利率也在明顯下降。2004年第三季度光明乳業(資訊 行情 論壇)的毛利率已經從2003年同期的34.36%下降到了2004年的31.58%,伊利的毛利率也從2003年同期的32.4%跌到了2004后的29.66%,這是伊利的毛利率第一次低于30%。三元和新希望(資訊 行情 論壇)的毛利率相比光明和伊利這兩個行業老大則要低10個百分點左右,而且近幾年來也一直呈下降趨勢。     目前,液態奶的全國性品牌主要有光明、伊利、三元和蒙牛,地方性品牌主要有南京的衛崗、沈陽的輝山、河南的花花牛、濟南的佳寶、武漢的友芝友、四川的華西、寧夏的夏進、新疆的天山雪、福建的長富、廣州的燕塘以及深圳的晨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