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積極”讓位于“穩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7日 09:47 證券時報 | |||||||||
    從1998年起,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就一直是中國經濟領域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宣布,從2005起,“積極”財政政策將正式讓位于“穩健”抑或稱為中性的財政政策。實行財政和貨幣的“雙穩健”政策組合,也被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穩健”意在收縮政府投資
    如何理解“穩健”財政政策的要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張立群認為,轉型后的財政政策,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雙減”:即減少赤字,減少國債發行規模。明年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規模會繼續減少,其減少的規模應該和今年幅度相近。而國債投向也會更多地向社會事業和薄弱環節傾斜。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穩健”的基本政策含義是,在宏觀經濟運行態勢變化之后,現階段還不宜簡單采取“全面緊縮”的調控方法,既不能“不轉彎”,又不能“急轉彎”,而應當是在穩健把握之下著力協調,在調減擴張力度中區別對待,即“有保有控”。動態地看,總量上既不擴張,也不收縮,也可謂之為“中性”。     實際上,今年隨著投資過旺、經濟過熱的逐漸激化,以刺激經濟增長為目的、擴張性的“反周期”操作方式,漸漸“功成身退”。賈康認為,“淡出”主要有幾方面的體現:年初在財政預算安排中,將上年1400億元的長期建設國債規模調減到1100億元;對一些以國債籌資的建設項目的資金撥付進度有意放緩;積極醞釀和推行稅制改革與完善的操作方案;對由預算資金撥款支持的基本建設項目,在支出進度上,也作了有意的控制等等。財政政策在今年的這些調整變化,其實質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政府總量擴張的調減和淡出;二是對結構優化的注重與“有保有控”區別對待;三是在抓住時機深化改革、完善管理方面的積極進取。     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戰略室副主任王元京進一步提出,財政政策的調整實際上也是建立“有限”政府的應有之義,政府的常態就應從競爭性投資領域退出。政府要分清哪些是要參與的,哪些是可以退出的,更加合理的配置資源;同時通過打破一些壟斷行業的禁區,引進民間資本,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來解決部分基礎行業的瓶頸約束。他說,明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入WTO的第三年,面臨這些挑戰,政策調整的意義重大。     進一步推動財稅體制改革     明年的改革必然要觸動全局的深層次矛盾。而穩健的政策手段必然也會對改革起到推動作用。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張立群說,增值稅轉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逐步統一、燃油稅改革等都在醞釀之中,明年可能都會擇機考慮退出;稅制改革的最終效果是減輕企業稅負,減少政府的直接支出,這和穩健財政政策的目標是一致的。     賈康也提出,政策轉型中,應不斷通過改進、完善稅制與稅收征管。賈康還提醒說,應對近年長期建設國債資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項目繼續予以關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連續性。長期建設國債的相關政策調整應當和稅收政策的調整相互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