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莫談“!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6日 09:17 上海證券報 | |||||||||
    近期,有銀行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承諾收益固定且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在低迷的市場行情中,這吸引了不少投資者。據悉,這些人民幣理財產品銷售相當火爆,并且吸引了其他銀行相當存量的存款。這不僅使該產品的銷售行欲更上一層樓,更引得同業銀行競相涉足這一領域。不少投資者出于對銀行的信賴,對人民幣理財產品很是看重,有了承諾固定收益或者最低收益后,他們更愿意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因此,在人民幣理財市場上,甚至出現了銷售時承諾的收益節節攀升的現象。
    保本收益、保底承諾的說法大概始于證券公司的委托理財業務。正是一個"保"字引得大小投資者紛紛解囊,無風險的收益誰不想要?但這所謂"保本保底"的委托理財,不僅吞噬了各個券商的資金,還誘使部分券商冒險進行的國債回購等等違規做法,"保本保底"的最后結果卻是形成一個個資金黑洞,券商嗆了水,投資者也被拖下了水。     其實,這個"保本保底"一個硬傷就在于,風險和收益本來是對等的,怎耐得一個違背市場規律的"保"?無視市場的運行規律,最終的后果只能被市場所拋棄。實際上,投資者在這個"保"字上吃的虧已經夠多的了,少有再碰券商有保底承諾的委托理財,最后帶有"某某承諾"的委托理財,也都銷聲匿跡。     金融監管部門顯然意識到,如果任由人民幣理財產品價格戰發展下去,最終風險將難以控制。因此,要求各商業銀行對此類產品張貼"風險提示公告",稱將收益固定作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賣點屬于違規。     監管部門的這一要求無疑給人民幣理財市場潑了一瓢冷水,然而,防患于未然、將風險置于可控范圍之內,應是明智之舉。證券公司有保本承諾的委托理財業務就是前車之鑒,監管部門已從中汲取了經驗,進而能夠及時采取措施,用具體辦法來規范人民幣理財市場。     不過,讓人憂慮的是,市場中的投資者和銷售理財產品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卻在利益面前忽視了風險。投資市場風險莫測,那怕是銀行也不是說"保"就能"保"的。如果到時承諾不兌現,銀行不僅聲譽掃地,還將面臨訴訟風險,如果硬著頭皮填窟窿,結果可能是黑洞越陷越深。因此,銀行還是莫談"保"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