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破解“美元陰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4日 12:46 中國經營報 | |||||||||
    “新強勢美元”政策下的美元持續貶值     《中國經營報》:今年美元的價值相對于歐元下降8.3%。從布什2001年1月擔任總統以來,美元的價值對歐元損失了21%。美國為何堅持其“弱勢美元”的政策?這是否會動搖其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
    甘當善:1996年美國經濟處在強勢發展期,當時美國曾經要求其他發達國家配合其實施“強勢美元”的政策。但最近幾年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為了改善其財政和貿易的“雙赤字”局面,緩解國內經濟形勢,美國政府客觀上要求美元貶值。當然,美國的這一政策遭到了許多相關國家的反對。美國領導人也表示會“堅挺美元”,但事實上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     美元的價值相對于歐元已經下降到如今的1.32美元兌1歐元。美國宣稱,自己實行的是“新強勢美元”政策——由市場決定美元的相對價格。只要美國的經濟可以承受,那么這樣的匯率政策就不會改變。     孫立堅:美國政府宣稱,美元貶值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實質上,美國實施不干預的軟政策,慫恿美元持續貶值。如果美國還能保持世界經濟大國的責任心,應當改變這種政策,引導全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弱勢美元政策短期內不會動搖美國的經濟地位,卻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美國企業的業績,從而對美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由于美國的經濟體系是以資本市場為核心,因此只要持續的弱勢美元政策沒有極大地沖擊美國的資本市場,這種政策就不會改變。     人民幣深陷“美元陰謀”     《中國經營報》:由于中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持續貶值等同于人民幣貶值,人民幣受到巨大的升值壓力。有人說,美元貶值使得中國“搭便車”,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政府主導下的一場“美元陰謀”?     孫立堅:國際上確實有這么一種說法,從長期來看,美國一直在擔心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惜通過政治和經濟的各種手段打壓中國,以此減緩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由于中國當前金融體系制度性的缺陷,使得美國可以把美元貶值的注意力引向中國。“9·11”和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國感到其對于盟友的地位正在動搖,也開始反思其“舉債”發展經濟的模式,弱勢美元政策正是措施之一。當前,我國周邊的國家對于人民幣不升值政策不理解,甚至和美國等其他國家一起形成合力,給當前的人民幣形成巨大的升值壓力。     甘當善:尤其是最近幾個月以來,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很快,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始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人民幣升值,市場上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氣氛空前濃厚。     肖耿:其實,最重要的方面反而是歐洲和日本。由于美國政府一直縱容美元的持續貶值,對于實行“盯住美元”政策的中國來說,也就相當于人民幣貶值。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意味著歐元和日元的持續升值。如果人民幣承受不住當前的壓力被迫升值,最受打擊的是國內那些開放程度較高、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行業,因為這些企業的產品價格已經基本上是國際市場的均衡價格,因此將更多地承擔匯率變動的風險。對于開放程度較低的企業來說,會存在匯率變動的“滯后效應”,但從長遠來看,很可能意味著產品結構不同的產業間的資源重新分配。     “弱勢美元”破解之道     《中國經營報》: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重申,“中國不會迫于外界壓力對人民幣重新估值”。但在美元持續貶值的狀況下,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中國企業應采取什么樣的應對之策?     甘當善:對中國企業來說,美元的持續貶值造成人民幣事實上的疲軟,短期來看對出口企業有好處,但其他國家對于中國企業的反傾銷等貿易保護行為也開始抬頭。企業只有提高自身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強化國際競爭力才可以應對這種匯率風險。     孫立堅:目前我國執行的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出口企業創匯之后,必須把外匯兌換成人民幣。長期以來,我國企業以及銀行的匯率風險意識淡薄,央行承擔了全部的匯率變動風險。     美元持續貶值,可能會使得部分企業的貿易行為短期化。企業可以開展遠期外匯交易,鎖定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還可以通過“逆向操作”的辦法,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彌補匯率風險。同時,企業也可以與貿易伙伴選擇結算幣種,比如主要面向東南亞出口的企業,完全可以指定人民幣結算,降低匯率變動風險。這在國際貿易中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匯率風險規避方式。但是從長期來講,中國企業需要從粗放型的低價競爭,轉向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產品結構的轉換才是根本的應對之道。     肖耿:匯率的本質也就是國際貿易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的市場價格相對關系,因此匯率問題和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體系的發育程度密切相關。同亞洲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一直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是有內在的邏輯和道理的。中國自身的市場經濟體系遠遠沒有完善,價格信號并沒有能夠完全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國內產品市場的價格與國際市場還沒有接軌,需要以美元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價格參照系。     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國內大多數市場主體并沒有“匯率風險”這樣的意識。由于中國事實上的固定匯率制度,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美元資產,包括個人、企業、商業銀行甚至政府在內,相關各方并沒有具備成熟的匯率風險管理能力。在當前開放經濟條件下,如果貿然放棄固定匯率制度,最后得利的將是國際對沖基金。如果短期內開始匯率市場化,中國正在進行的“價格市場化”的過程將會被打亂。中國政府的這種表態,是希望消除目前匯率政策上日益積累的不確定性。     《中國經營報》:我國的人民銀行以及相關政策制定者應當如何作為?     孫立堅: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降低我國經濟對于“外需”的依存度,使得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外需”轉向“內需”。當年東南亞國家最初也是發展制造業,吸引了大量的FDI(外商直接投資);但之后隨著“制造中心”向中國等國家的轉移,外資大量撤出當地,破壞了當地的制造業基礎,這些國家轉向發展金融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但最終難以承受國際匯率變動的風險,爆發了東南亞金融危機。     因此我國必須加快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但決不能像當年的東南亞國家一樣,在改革還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貿然改變匯率基礎。近期我國領導人的表態,對于當前流入中國的大量熱錢,無疑將起到“鎮壓”的作用,從政策面上打壓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從微觀層次來講,政府需要引導消費者行為的轉換,引導當前中國居民保守的儲蓄行為轉化成有效的投資行為,這也對我國金融服務業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甘當善:對于國家來說,最近企業加快結匯,居民個人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銀行的美元存款額急劇下降,人民銀行的美元資產和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這也意味著,我國貨幣供應量需要大幅度增加,這與我國今年開始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央銀行實施的貨幣、信貸、利率的“從緊”政策產生了矛盾。     中央銀行及外匯管理部門需要對我國的外匯儲備、貨幣投放、國際收支加強管理。首先,中央銀行需要公開市場操作,通過發行國債和票據交易回籠貨幣,同時調整外匯儲備結構,適當增加歐元等幣種的持有比重。其次,我國開始執行對外匯流動“嚴進寬出”的政策。例如最近一段時間國家對外匯的流入取消了優惠政策,對外匯的流出實施鼓勵政策,從而阻止外匯儲備大幅增加,疏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盡管“中國不會迫于外界壓力對人民幣重新估值”,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這也是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