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新人獎:新華出版社
2年前這個屬于中信的獎項隨著中信的大規模膨脹和成熟,也不得不換人了。別以為我們僅憑一本《細節決定成敗》就把這個眾多新人垂涎的獎項輕易給頒發了,事實上新華出版社在采購外版版權上已開始被關注,就如同當年大家突然發現很多財經書的版權竟然一夜間被標上“Sold to CITIC(授給中信出版社)”一樣,我們再關注一些海外經典時,新華出版
社已經成為了買家。備受敬仰和推崇的維克多·弗蘭克的《追尋生命的意義》、管理常青樹約翰·馬克斯韋爾的領導力系列、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的《巨人的腳步》,還有象《硬球》、《偏見》等時政類大財經領域的書,不經意間,新華出版社悄然積攢了沖擊的力量。可惜,陣容、氣勢以及運作能力比當年的中信多少還是差了一塊兒,差在哪呢?也因此,坊間的人們愈發懷念起當年初生牛犢的中信那種攪動市場的霸氣與激情來。
最佳變革獎:中信出版社
也許外人看,似乎這個獎和中信并無關系。
這個所謂變革有兩個講法。一來是中信的本版財經書已足以和外版書平起平坐了,隨著去年至今年陸續推出的《長大》、《水煮三國》、《孫悟空是個好員工》、《領先之道》、《風云際會》等書的紛紛上榜,原本寄予厚望的國外超級暢銷書《困境與出路》(The Innovator's Solution)、《咖啡店》(Beans)、《最優理念》(What’s the Big Idea)、《優秀的承諾》(Revival of the Fittest)、《野心與愿景》(Will and Vision)卻波瀾不驚,銷售之不理想無不令坊間人扼腕痛惜。
這第二個變革則可以說是在市場面前的再次定位,即從追求品種數量到單品種質量的轉變。當人們還在爭論中信是否一年出了1000種書,是否還有1000多個版權儲備時,當大家半信半疑地談論所謂“中信的崩盤”時,中信已然大幅放慢了腳步。自己的痛還是自己最清楚,20%的暢銷書產生的利潤不足以填補80%的其他書的虧損,那么我們何以能只做那20%呢?
中信的針對20%的調整無非以下這三種類型,一是老書挖潛型,《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韋爾奇自傳》等由暢銷到長銷,中信的這種關注更象是一次反芻;二是無心插柳型,可以說成君憶的“三國”原本并未被看好,包括作者本人都驚訝于幾十萬的銷量,出版社此時當然是抓住不放了(也就有了后來的“孫悟空”);三是集中火力型,五月間的桂林書市,關心中信的人開始猜測是否其以后每個月只出一本書了,原因無非是當時對朱德庸漫畫狂轟濫炸般的宣傳,中信以畢其功于一役的架勢告訴跟隨者“什么事都在發生”。
最佳成就獎:機械工業出版社
去年機工社就把全國零售市場的頭把交椅拿了過來,財經書領域,機工社社本部和華章齊頭并進,華章的《執行》《差距》,社里的“借口”、“金科玉律”,相互呼應,別有情趣。這情趣在哪呢?不細看時,兩者共打機工品牌,然而差別還是明顯的。
華章延續著多年積累的外版引進的思路,在中信的強勢壟斷下,依然能買到《門口的野蠻人》、《由此,踏上成功之路》、《這是你的船》、《4+2》等好書,其從計算機圖書的成功戰略轉移,讓當年并稱“計算機四強”的電子、清華、郵電等社羨慕不已。
而社本部的書多少有點黑貓白貓的味道,“借口”、“自動自發”、“金科玉律”等大多銷量驚人,不管是工作室編撰打上外國人名的也好,還是外國人去世后版權無需付費的也好,只要有市場,為什么不做呢?
機工社強大的發行能力也讓眾多的工作室和圖書公司趨之若鶩,慢慢的機工社倒更象是一個包容百家的圖書運作平臺,你看,“緣緣堂”不是也承認沾了出版社的光嗎,不是嗎?
這個強大的渠道幾乎是“馬太效應”的書業實例,勛功章上自然應該有華章的一半。不可否認,多年來華章的書也打響了社的品牌,如今再回頭看這一積累階段已可謂千金難求了。
最具潛力獎:當代中國出版社
《華為真相》和《習慣的力量》讓當代中國社終于在財經書的舞臺上露了臉,盡管一直以政史書和領袖傳記為主,但華文世紀、同道新文、讀書人等財經主力軍的加盟,讓當代中國社成為財經書領域最具潛力的候選者。
同道新文以《華為真相》和《德隆內幕》挑動了讀者對國內企業關注的神經,華文世紀憑借其《個體的崛起》、《情緒資本》(Emotional Capital)、《大賣場》(Call of the Mall)、《科特勒說》(According to Kotler)等海外作品成為了版權引進市場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讀書人換了多家合作方后,也開始了和當代中國的戰略合作,《泥鴿靶》的大肆宣傳也多少讓出版社改換了以往沉悶的形象。
據說,新華書店總店簽定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全面代理的出版社就是當代中國,這個原本規模很小的社何以備受關注呢?
一擲千金獎:南海出版公司
買一本外版書的翻譯版權,究竟應付多少預付版稅,按目前這種混亂局面,即使做了多年的版權經理人也不敢妄斷了。
去年起,一場版權大戰在南海和“讀書人”之間展開,所爭的書就是在海外赫赫有名的《一分鐘經理人》!按說兩家還都能和這本書攀上親戚,“讀書人”出了作者的另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陳明俊(南海-新經典)也已經出了斯賓塞的“一分鐘”系列的另一本“一分鐘你自己”,老外看這兩家都不錯,想著給誰做還不都得弄個幾百萬冊的銷量,于是便放出話來,你們兩家“拼”吧。
據說南海最后是出了吐血天價,不僅遠遠超過了“韋爾奇自傳”和“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以及同樣炙手可熱的《達芬奇密碼》,而且足以買到近30本《菊花香》的版權了。陳明俊以一擲千金,不僅擊退了“讀書人”的爭搶,而且告別了自己一再宣揚的“買版權要找冷門”這一理念。
然而姍姍來遲的“一分鐘”系列正版書,究竟還有多大把握再續“奶酪”的輝煌呢?南海多年來以“韓流”和“可魯”、“小豆豆”等文藝書積累的家底,是否會在財經書上賠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