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長效補償機制提升造血機能是當務之急
本報訊“北京人要喝水,我們要吃飯。”這是記者在采訪張家口市宣化造紙廠時所聽到的一句話,樸實無華的語言將北京—張家口之間在環境治理方面的跨區域協調問題暴露無遺。跨區域環境治理因其復雜性、重要性正日益受到關注。環境利益相關各方到底是如何看待環保的?如何才能破解跨區域環境治理的困局?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張家口市政府、
北京市政府的官員以及相關專家。
張家口素有“陸路商埠”之稱。不久前,記者來到了張家口,沿途落后的城市建設令人吃驚。據悉,目前張家口市屬企業100多家中有70多家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同時,該市還有10萬下崗工人,10萬低保職工,10萬退休工人,財政負擔極為沉重。生態環境基礎條件差,環境脆弱,風沙多(是北京風沙源之一),植被少,水資源短缺,企業排污還達不到穩定達標排放。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人均收入在河北省位列倒數第一,并“囊括”了該省經濟最落后的四個縣。
歷史的變遷令人不禁叩問,繁華地何以“落魄”至此?張家口市接受采訪的對象認為,環保制約是主要的原因。“其實制約作用最核心的體現就是補償不足,張家口的環保成本急需足額地補償。”張家口市環保局邱建國局長對記者談到。
是什么原因形成了環保成本的補償瓶頸?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教授告訴記者,張家口的環境治理問題具有普遍性,和淮河污染、黃河污染、煤礦開發污染、省際地帶污染問題的產生原因相同,都是一個環境治理的跨區域協調問題。鄒教授分析,原因在于:首先,不同行政區劃財政上分灶吃飯,這樣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收支被人為地錯開了,付出的得不到回報,收入則不需要付出成本,違反了經濟規律。其次,中央在跨省區協調管理不夠,跨省區的環保實際上是在解決一個外部性問題,中央只有有了足夠的財政資金才可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而目前薄弱的中央財政卻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做到這一點。最后,缺乏環境治理的資金籌措機制,包括如何確定排污費的收取額度和投向,如何進行環境產權的合理定價與分配、資源價格的合理定價等等方面。
鄒驥教授認為,搞好跨區域的環境治理協調,除了壯大中央財政實力,最根本的還是合理配置環境資源的產權,形成經常性的補償機制“國家應該在上下游之間、上下風向之間、三不管地帶內部建立合理的產權收益分配機制,”鄒驥教授指出,“我國基本上沒有這種機制,但鑒于目前在環境資源定價方面的難度,可以先建立起這樣的機制,然后通過交易各方不斷的討價還價來最終確定一個合適的利益分配方案。”具體到水資源的保護,他指出,目前的水定價還是存在不合理之處,只是彌補了直接的水成本如凈化、輸送等,而對本地的污染治理成本沒有足額補償,對跨區域的水資源保護費用則完全沒有征收、補償。他建議,可以從水價中劃出一部分來彌補耗費了環境治理成本的上游,1毛、2毛都可以,關鍵是把這個機制給建立起來。
作者::劉河軍 郭亞新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