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避稅年流失稅款300億
僅廣州今年前11月審計37戶涉嫌企業反避稅補稅逾四千萬元
跨國企業利用各種手段避稅的現象十分嚴重,反避稅工作任務十分艱巨!正當避稅與反避稅日益引人們關注之際,有媒體指名道姓指出,廣東外資企業多,避稅現象較為嚴重,
特別是總部在廣州的某跨國企業,每年避稅額估計數以億計。
事實究竟怎樣?記者經過數天來的調查并采訪廣州市國稅局有關人士,得出的結論是:跨國公司避稅的現象確實存在,但隨著上月中旬《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預約定價實施細則》的出臺,鉆我國稅收政策空子進行避稅的難度越來越大。
據統計,僅今年1至11月,該局共對37戶涉嫌避稅企業開展審計調查,調增應納稅所得額36138萬元,調增應納企業所得稅4201萬元。
投資猛增反而過半虧損?
據商務部不久前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94025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5450.29億美元。然而,總數達49萬多家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根據去年的年度所得稅收入情況來看,這些外商投資企業的虧損面卻達到了51%至55%,年虧損金額逾1200億元。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僅在我國加入了WTO后,外商實際投資額增幅就達15%。
“毫無疑問,多數外商企業存在著避稅嫌疑!”一位在國稅部門工作了30多年的老稅務官員直率地告訴記者。他說,一個簡單不過的道理,如果大部分外商虧損,他們還會不斷地涌進來嗎?據這位老稅務官介紹,稅務機關的審計調查顯示,外商投資企業普遍存在關聯交易中的轉讓定價,是外企“大面積虧損”的重要原因。據估計,中國每年因跨國企業避稅而損失的稅收收入約為300億元,而轉讓定價實現的避稅總額在跨國公司避稅總額中約占60%。
據廣州市國稅局有關人士解釋,所謂轉讓定價是指集團內的關聯公司購買原材料,加工制造成產品后,再以低價出售給海外并聯公司,從而使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出現虧損,而利潤則被轉移到海外關聯公司。
上月底,北京一位稅務權威人士估計,30%在華跨國企業從未交過所得稅,80%的跨國公司存在著逃避稅行為,40%的所謂“虧損”外資企業實質是虛虧實盈。
穗前11月反避稅補稅逾四千萬
據廣州市國稅局有關人士介紹,廣州市的反避稅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特別是近期來,針對外商投資企業避稅的普遍手法和不同企業、行業的避稅特點,加大了反避稅審計調查工作力度,以規模大、有同行業可比性、虧損或微利企業作為選戶原則進行審計。同時,運用國家稅務總局反避稅管理信息系統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通過對企業獲利能力指標進行排查篩選,優化了選戶的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了反避稅工作的效能。
目前,除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開展反避稅審計調查外,廣州市國稅局已開始把反避稅調查范圍擴大至商貿、服務行業等領域。2002年至今,廣州市國稅系統共對121戶企業開展反避稅審計調查,目前已完成審計調查結案的企業有76戶,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73775萬元,調增企業所得稅16622萬元。全市的反避稅管理工作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都有了質的飛躍,展現出我市稅務機關反避稅工作隊伍在維護稅法尊嚴方面的有利作用和在遏制納稅人避稅行為上的強大威懾力。
本報記者 朱桂芳 通訊員 高濤
鏈接
外商避稅六大花樣
據廣州市國稅局于1至11月份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開展反避稅審計調查的資料顯示,外商投資企業的避稅手法大致可分為六大形式:
一是購銷兩頭在外,通過“高進低出”將利潤轉移到境外;二是虛增投入固定資產設備價值提前收回部分投資額,且虛報企業年度折舊費用,使企業遲遲未能進入獲利年度;三是以支付專利、專有技術、商標、商譽等特許權使用費、銷售傭金、回扣等形式將利潤匯出境外;四是集團內部實行上、中、下游產品的多環節提取支付特許權使用費;五是以支付網絡維護、廣告、咨詢等勞務費用轉移利潤;六是利用資本弱化,通過關聯企業資金融通提供貸款支付利息或不收取利息等形式轉移企業利潤。
廣州市國稅局有關人士解釋,在這六種避稅形式中,以“高進低出”的形式把利潤轉移到境外便是企業最為普遍和慣用的避稅手法,造成企業獲利能力偏低或長期虧損的假象。(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