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提高銀行競爭力、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和存款人利益、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公司治理內生于特定的產權結構。隨著銀行產權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公司治理結構根本性缺陷是商業銀行改革難以深化的焦點,也是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中國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不僅是產權體制改革的過程,而且是公司治理結構和管理機制變遷的過程。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等機構為主體的組織架構和保證各機構獨立運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在形式上普遍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但就公司治理結構實質而言,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1、股權結構不合理,存在一股獨大的問題。由于股東間力量對比懸殊,缺乏明顯對抗性,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商業銀行是由大型企業集團發起成立的,雖然其股份制改造的力度較大,但由于歷史原因,這些銀行與大股東的關聯貸款所占比例較大,在財務和人事等方面受大股東的干預也較多。董事會中以大股東提名董事為主,缺少高級管理人員董事、獨立董事,使銀行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和中小股東權益得不到保障。上市銀行的國有股與法人股高度集中,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較小,內部激勵約束機制、風險控制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不健全。此外,外資參股的商業銀行相對較少、且外資參股比例較低,不利于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良好公司治理結構。
2、投資者缺位導致監督效率低下和內部人控制等代理問題。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中主要為法人股,法人股股東雖然擁有股份公司的股票,但法人自己不能去參加股東大會,行使權利的只能是自然人--法人的代表,而這些代表本身并不擁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權、不是公司的最終受益人,而僅僅是國家或企業的雇員,因此,法人作為股東,其自身也存在代理問題。特別是對于國有法人股股東來說,其最終受益人是不明確的,存在投資者缺位、產權主體非人格化問題,即目前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出席股東大會的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投資主體的根本利益,代理問題非常嚴重。由于法人股股東缺乏足夠的監督約束經營管理層的激勵和信息,內部人控制問題就不可避免,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失效。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大股東與經營管理層合謀侵蝕銀行資產和嚴重的道德風險。
3、經營管理者選擇機制行政化。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尚未形成一支真正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多以黨政干部標準來任免和管理經營者,公司治理結構流于形式,金融創新的動力和活力不強。以行政方式任免經營管理者也就是代理人缺位的問題,即商業銀行沒有合格的銀行家,經營管理者對各種經濟激勵不能做出正確反應,其結果是銀行經營管理目標的異化,經營管理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4、對經營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現代公司制企業是一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談判機制,目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過分強調股東的利益,沒有充分考慮到經營管理層、員工、存款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導致所有者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失效和經營管理者行為短期化。在激勵機制創新方面缺乏相應的政策與法律保障,對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經理股票期權等長期薪酬激勵機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基本是空白。
由于目前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董事與監事主要由股東、尤其是大股東單位提名選舉產生,缺少中小股東提名的董事與監事、獨立董事及外部監事,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缺少有效制衡,監事會的監督權流于形式,難以發揮應有和及時的監督作用。有的經理人員在履行職務時不考慮甚至侵害公司和全體股東利益,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交易涉及面廣、交易數額大,對公司經營成果造成重要影響。此外,各行的稽核部門大多直接向經營管理層負責,而不是向董事會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稽核部門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信息披露機制的不完善,使社會公眾也難以有效發揮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外部監督作用。
5、資本管理機制不健全,資本補充渠道較少。隨著2004年6月《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以下簡稱《新資本協議》)的實施,資本充足率在銀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新資本協議》主要適用于十國集團國家國際活躍銀行,即國際化大銀行。雖然中國大多數銀行不屬于《新資本協議》界定的國際活躍銀行,但《新資本協議》代表今后資本監管的大趨勢。對國內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的重點是執行中國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2004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辦法》構建了相對完整且基本符合我國銀行業實際和國際標準的資本監管框架,體現了以資本充足率為準繩全面評價商業銀行治理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的理念。
《新辦法》對銀行資本的界定更謹慎,對風險資產的計量更嚴格,使國內商業銀行普遍面臨資本金不足、資本充足率下降的風險。從目前現實情況分析,國內銀行的資本金補充渠道較少,尚未建立起資本管理的有效機制。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渠道主要有公開發行股票、定向募集、發行金融債券、資本公積或紅利轉增股本等幾種形式。由于公開發行股票和發行債券的市場準入條件較高,定向募集對投資入股金融機構的企業的限制性規定較多,資本公積或紅利轉增股本受銀行經營效益的制約而且靠銀行自身積累資本的規模有限,因此,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規模難以擴大,抵抗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弱。
二、完善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
1、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股份制商業銀行應遵循市場化運作規律和商業銀行的辦行規律,按照國際慣例,以優良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銀行穩健經營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要減少大股東派出董事人數,派出董事的股東單位不再派出監事,增加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增加中小股東單位派出的監事,充分發揮獨立董事與外部監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監事的獨立性和職業素養,促使其實現社會化、專業化、職業化,董事、監事逐步形成職業階層,實行資格認證;建立董事、監事市場退出和禁入機制,可以仿效國外成熟的做法,實行每年更換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選制;建立對董事、高級管理層成員的問責制度,加強對其盡職情況的管理、考核與監督。
董事會要在確立銀行發展戰略目標和企業文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董事會確定的銀行發展戰略目標要體現共性與個性、短期與長期的有機結合。商業銀行的共性就是必須堅持穩健經營,高質量持續發展,個性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經營和服務特色,在特色方面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短期,就是要制定銀行的年度預算和業績目標;長期,就是要明確銀行今后5-1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定位和奮斗目標。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主要體現誠信為先、以人為本、風險管理文化、內控文化等方面。
規范商業銀行與股東及其關聯方之間的關聯交易也是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日常經營活動中要嚴格把關關聯交易,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將關聯交易納入正常的業務流程管理,按統一標準操作,凡不符合政策法規及銀行相關制度的均不予辦理,防止銀行成為股東的提款機。
2、股權在多元化的基礎上適度集中,實現結構優化。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股權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所有者對代理人的監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權益能否得到保護。當股權過于分散時,某一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會因為成本與收益相比過高而減弱,從而出現管理層的內部人控制現象;而當一家銀行的股權過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現一股獨大及控股股東通過內部關聯交易損害小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現象。因此,股權的適度多元化才會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首先是推動銀行在境內外上市,使銀行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提高經營管理透明度。商業銀行進入資本市場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的過程,通過上市還可以建立起持續的資本補充渠道,不斷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資本充足率。其次是通過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逐步實現股權結構國際化。其三是在適當時機增資擴股,定向募集一部分法人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資者。其四是逐步使銀行內部職工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權主體。
3、經營管理者選擇市場化、職業化,通過職業經理人市場培育機制創新的主體。銀行家作為經營管理銀行的企業家是銀行機制創新的設計、組織和實施主體,是銀行機制創新的必要條件。通過完善高級管理層的選聘機制,使經營管理者由行政性選擇逐步向市場化選擇轉變,形成并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從根本上解決代理人缺位問題,在經營管理層利益與股東利益或者說銀行發展之間建立一種創新的激勵相容機制。
4、建立以薪酬機制為核心的市場化激勵機制。傳統的薪酬制度對經營管理者的績效評價主要是利潤、資產質量等事后會計指標,對經營管理者業績的反映具有滯后性,與銀行遠期盈利能力或未來經營業績沒有聯系。建立經理股票期權或員工持股計劃等有效的長期激勵機制,會使高級管理層和員工的報酬與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緊密聯系,解決由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產生的代理問題。經理股票期權或員工持股計劃的授予和變現都要以科學合理、嚴格規范的績效考核為約束,是約束中的激勵和基于責任的激勵,是以業績換持股。同時,必須盡快建立健全我國在經理股票期權和員工持股計劃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其實施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5、健全和完善資本管理的長效機制。商業銀行面對行業性的資本短缺問題,首先必須樹立在資本硬約束的條件下實現效益、質量、規模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徹底改變傳統的銀行經營理念和模式;其次要確定資本管理目標、制訂資本補充規劃、建立并完善資本管理體系。借鑒國際銀行業的先進理念,要以長期穩定增長的市值為經營目標,銀行所承擔的任何風險都必須作為成本來衡量,并最終要有資本覆蓋;要建立起資本約束下的激勵考核機制,促進分支行自覺地優化和調整資產結構,控制高風險業務的增長;要加強資本管理信息技術系統的開發和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信用風險評級系統、市場風險計量系統、資金轉移定價系統、資產負債管理系統等管理信息系統,逐步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的資本監管標準靠攏,為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6、建立完善的內部信息報告和外部信息披露機制。董事、監事需要隨時獲取信息來使自己對銀行的整體情況、面臨的主要風險與機遇、銀行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等有一個完整詳實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有效監督銀行的經營活動。因此,應建立管理層向董事、監事定期和不定期報告的制度,使董事、監事能及時獲得相關信息來監控銀行的運行狀況。信息報告的內容應重點包括銀行的經營和財務狀況、資產質量情況、呆賬準備金的提取及呆賬核銷情況、資本充足率與風險管理狀況、內部控制狀況等方面,以及對銀行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產生影響的重大事項。
在建立內部信息報告制度的同時,要規范并強化商業銀行的對外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這不僅是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商業銀行防范風險和規范經營,使我國的商業銀行能夠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由于會計信息不完備、真實性有待提高等因素,中國銀行業在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方面,都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市場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和資料深入分析銀行的風險狀況。因此,在強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確定銀行業需要定期及時披露的資料,也要引導市場強化對于銀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場約束的力量。商業銀行強化信息披露、增強透明度將有利于社會對其綜合經營實力的評價和認可,從而可以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可以更多地籌集到資金,享有低成本經營的條件。上海證券報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