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的省區市通過人為操作,使經濟普查數據與歷史年報相銜接的現象,國家統計局近日重申,要嚴格紀律,不得人為篡改普查結果,編造普查數據。據透露,有的省區市在初步摸底調查中,特別是對單位的調查中,發現當前數據與年報數、定報數有很大差距,如沿海某地在對本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調查中發現,當前數目比年報高出90%以上。為“平衡”這種差距,有的負責人采取篡改甚至編造的方式,讓經濟普查數據與年報數相銜接。
正如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所說,摸清家底,搞準數據,是經濟普查的根本原則,保障經濟普查數據的準確,是經濟普查的第一任務。數據不準確,將影響對全國經濟普查的評價,進而影響國家宏觀決策。那么,個別省區市為何會有人要篡改經濟普查數據呢?這背后又存在著哪些值得研究解決的問題呢?
從透露的情況看,這些地方之所以要篡改數據,原因在于當前普查數據與年報數有差距,甚至有很大差距。數據有差距對這些人或地方意味著什么?可能是意味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官員或部門政績以及背后隱含的一些地區和部門利益等等,所以他們會冒著違法違紀被查處的危險篡改數據,造成統計數據的“人為”統一銜接。實際上,國家統計局明確指出,由于普查與常規統計方法有區別等原因,經濟普查與年報數、定報數有差距屬于正,F象,如果沒有差距,就沒有必要進行經濟普查了。
不過對于這一數據差距,要分兩種情況來區別。一種是正常的差距,比如由于統計方法不同導致的數據不同等。另一種是不正常的差距,也就是統計數據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水分”。那些不顧一切要篡改數據的地方官員,或許有不少是為了掩蓋以往的數字“水分”而制造新的“水分”吧。
不管是以往還是當前還是以后,假數字所創造的假政績終究是會水落石出的。更重要的是,長期養成的“一切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觀,從某種意義上是鼓勵統計數據造假的“罪魁禍首”。要想讓地方官員說真話,如實填報普查數據,根本之策只能是改變以往的觀念,從制度上確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
經濟普查不光要按時按量完成,還要保證質量。如何讓一些地區和官員正視數據差距,可能是目前普查中最棘手的問題,但長遠來看,只有解決了觀念和制度安排的問題,才能確保地方政府和企業說真話填實數。否則,如果許多地方都隨意篡改數據,普查就是白忙一場,勞民傷財。毛曉剛J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