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馬東瑾
在美國,避稅被冠以不愛國之名。在英國,稅務局將避稅與酒后駕車相提并論。總部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稱,討論避稅問題現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的固定議程。
積極的避稅規劃是否會讓一家公司“良好企業公民”的聲譽陷入危險境地呢?或者它只是令成本最小化,從而履行了公司對股東的必要責任?
這些問題之所以正愈加迫切地被提出,是因為企業已越來越擅長降低自己的納稅額。
社會活動團體“公民稅收正義組織”負責人分析了《財富》500強中275家企業在2002、2003年的納稅情況,他發現,這些企業的平均納稅比例不到法定比例35%的一半,有82家企業未付或少付了聯邦所得稅。
稅收規劃行業為它們的避稅方式大力辯護,并把全球化作為理由之一。在吸引和留住跨國公司方面,最小化企業稅負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否則這些公司就有可能轉到其它稅收較低的國家開展業務。
但那些有著強烈的愛國意識或社會團結意識的國家,對避稅的寬容度或許要小些。2001年“9·11”事件后,當工具制造商StanleyWorks等美國公司試圖通過在百慕大重組公司來節省稅金時,州財政部長、公共養老基金和工會聯合起來,譴責向海外遷移的美國公司是“選擇非美國的出路”。
經合組織的歐文斯先生認為,旨在揭露大規模避稅者的非政府組織的出現,可能最終會實現一種態度上的改變,“目前的稅收問題就像10年前的環境問題。”
(觀宇/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