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三年前的11月10日,世貿組織多哈部長級會議決議接納中國加入;2002年1月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15年“入世”荊棘之路終于在這一天走到了盡頭,中國對外經貿由此步入環境相對公平的發展新階段;由于世界人口最多、貿易額名列前茅且快速增長的中國加盟,世界貿易組織名稱中的“世界”二字也更加名副其實。
時光倏忽,三年轉瞬即逝;入世之初的亢奮早已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對成敗得失的冷靜審視。中國對入世承諾的履行情況得到了世貿組織的公正評估,甚至挑剔貿易伙伴一向極為苛刻的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政府在履行國際承諾方面的信譽。貨物貿易領域的開放度自不待言,就是在離發達國家期望值最遠的金融服務業部門,迄今監管部門也已經批準了22家QFII,其投資額度總計30.75億美元……
中國為入世付出的辛勞開始收獲補償
除了紡織品服裝貿易之外,短短3年時間還不足以導致我國經濟生活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中國為入世所付出的辛勞開始收獲補償:
外貿發展速度顯著加快,遠遠超過人們事前最樂觀的預期。2001年,中國進出口增幅僅7.5%,其中出口增幅為6.8%。從正式入世的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出口增長22.4%;2003年,雖然蒙受了“非典”的意外沖擊,中國進出口總額仍增長37.1%,出口增長34.6%;今年1—9月,中國累計進出口同比增長36.7%,在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困擾下,出口同比增幅仍然高達35.3%,預計全年外貿總額將輕松突破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僅次于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在應對貿易摩擦時的被動局面有所改觀,中國出口企業和勞工在多邊框架下獲得了比單純雙邊框架下更多的保障,開始享受多邊框架下更可預期的貿易環境。2002年3月5日,中國正式入世剛滿兩個多月,美國總統布什就宣布實施為期3年的“201條款”,對10類進口鋼鐵產品征收高額進口附加稅或實施進口限額,從而掀起了一場席卷全球的鋼鐵貿易戰。依據世貿組織有關規則,我國政府一方面與歐盟、日本等受影響各方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起訴,并最終贏得了勝訴;另一方面及時發起鋼鐵產品進口保障,防止美國實施“201條款”所觸發的“貿易轉移”(即無法進入一國市場的外國商品轉向第三國市場)沖擊我國國內鋼鐵市場秩序。更為突出的是,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配額將從2005年1月1日起取消,中國紡織服裝工業可望成為最大贏家。
中國開始在多邊框架下積極而有條不紊地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為逐步扭轉上世紀80年代以來忽視發展中國家現實發展需求的趨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世貿組織成立后發起的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回合談判因為其最初議程設置和談判原則充分顧及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道主義理念的號稱“發展回合”,但后來的談判過程一度日益偏離發展導向;在去年9月的坎昆會議上,正是在中國的積極參與下,發展中國家集體抵制了美、歐炮制的無視發展中國家權益的農產品貿易方案,遏制住了多哈回合談判日益偏離發展導向初衷的趨勢。在今年7—8月的日內瓦會議上,同樣是在中國的積極參與下,發展中國家成功迫使發達成員在農業問題框架協議中承諾最終確定取消其農產品出口補貼的日期,同時在初期把所有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持削減20%,并承諾對最不發達成員和新成員的待遇作出相應的靈活安排;4個“新加坡議題”中只有符合所有成員方利益的貿易便利化被框架協議確認納入談判議程,另外3個“新加坡議題”因脫離發展中成員實際而被正式剔出多哈回合談判議程。作為一個集體,發展中國家在日內瓦贏得了一份雖不令人完全滿意、仍不失為“次優”方案的框架協議,多哈回合談判重新回歸發展導向。
許多國內產業已經初步經受住了市場開放后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而日益發展壯大,金融等許多國內產業部門正在厲兵秣馬加緊準備應對市場開放,其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執行入世承諾過程出現了一些偏差,某些新矛盾開始露頭
毋庸諱言,我國在執行入世承諾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偏差:
入世3年對我們政府和企業的最深刻影響,無疑是促使他們已經或者正在養成更加開闊的國際眼光;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某些意見一味強調“與國際慣例接軌”,卻忘記了本國利益的主體性,忘記了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任何國際法只有在經過中國政府的認可并本地化之后才能在中國應用;忘記了所謂“國際慣例”體現的通常是發達國家的意志,而他們的利益與我們未必完全重疊,我們的一切行動最終只能立足于我們本國的利益。
某些地方、某些部門和某些領導個人沒有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而片面提前開放零售等重要產業部門,入世談判者們嘔心瀝血方才為國內產業贏得的過渡期被輕易廢棄,國內企業的利益受損,中央政府的權威遭到損害,特別是入世談判者們陷入尷尬境地。他們為了保住某些更重要、更關鍵的利益而不得不作出一定讓步,甚至是相當大的讓步,因此而受到多方面的激烈抨擊;但他們付出如此代價換來的東西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就被其他方面輕易舍棄,他們枉自背上了政治包袱。
國家如約開放市場之后,某些重要產業部門究竟能否應對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令人心中忐忑。
另外,入世帶來的某些新矛盾已經開始露頭。
所有的偏差,都需要我們在往后的日子里逐一矯正;而這個矯正過程又注定是復雜、漫長的,不僅因為涉及面廣,而且因為偏差與收獲往往糾纏在一起而難以截然區分,甚至有時就是一張紙的兩面。過猶不及,治國理政假如說有4分是科學,另外6分卻是藝術。
在中國入世利弊問題上國內外都存在不同的聲音,這些異議也未必沒有道理,如《中國入世議定書》第十五條、十六條的后果正在逐步體現出來;而且輿論一律是我們應當力求避免的局面,只有存在異議,才能督促我們走得更好。而且,雖然迄今中國入世正面效果顯著超過了負面效果,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中國入世的良好時機,或曰“運氣”,因為從中國正式入世的2002年起,世界經濟開始走出蕭條,復蘇勢頭日益強勁,從而為中國入世后出口貿易的迅猛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假如中國在全球經濟蕭條時入世,正面效果未必如此明顯。但中國入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現實主義者只能在這個事實基礎上去力爭最好的結果。
在近期,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當務之急都是盡快完成結構調整,增強自身實力,迎接更加開放格局下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在中期,政府和企業應當掌握運用國際規則的藝術,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為我服務,政府還需要掌握、熟悉更加間接的經濟調控手段;長期內,我們則需要掌握引導國際規則制定過程的藝術,這不僅是中國經濟利益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走向一個自信、負責任大國的必經階段。在世貿組織體系中,我們不僅需要培養維護本國權益的防御意識,更需要培養主動的大國意識。在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的過程中,盡管從我國當前自身利益的視角審視世貿組織規則,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之處,但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切,應當時刻牢記我國是一個各區域、各部門發展不平衡且發展迅猛的國家,一些規則對我國某些地區不利,但對另外一些地區有利;對某些部門不利,但對另外一些部門有利;當前對我國不利,日后對我國未必不利;當前對我國有利,日后對我國未必有利。我們只有對這一切統籌規劃,綜合平衡,才能找到我們真正的利益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