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消費電子領域出現了一個奇特的PC“圍城”現象:至今依然沒有完全放棄IT的家電企業,比如海爾、TCL,都不約而同地在這一年的春天奏響了重振PC的最強音;作為國內IT企業標桿的聯想,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多元化之旅后,同樣做出了重返PC的戰略調整;而已經闊別PC領域十年之久的跨國巨頭飛利浦,也于近日悄悄地返回了PC業。飛利浦悄返PC
北京時間11月26日,全球電子制造業巨頭飛利浦公司于荷蘭向媒體正式宣布,在PC業
務被擱置十年之后將重操舊業,返回個人計算機制造行業,并聯手英國零售商Dixons一起推出了六種型號的個人計算機。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飽受虧損折磨的飛利浦公司在PC業務上選擇了放棄,淡出了PC制造市場。
據了解,飛利浦生產的六種型號的PC品牌均為“Philips-Freeline”,被飛利浦與Dixons定位為娛樂PC。它們在出廠前都進行了專門的配置,可以同飛利浦的Streamium其它產品共同工作,消費者在購買了這種PC之后,可以輕松地通過無線連接從PC中下載音樂到Hi-Fi設備或者電視之中。此外,飛利浦還希望該公司的Streamium產品能夠通過電信公司同寬帶互聯網服務捆綁銷售。
盡管具有專門的用途,但飛利浦的PC同樣也采用了和普通PC一樣的硬件和軟件。同時,飛利浦本身就是顯示器、CD和DVD驅動器的主要供貨商之一,而PC巨頭戴爾和惠普都是該公司的主要客戶,因而,今后三巨頭之間的關系將顯得微妙起來。
不過,飛利浦公司總部發言人表示,此次推出PC產品并不想大張旗鼓,選擇“軟著陸”的原因就是不想引起業界太大的注意,而這些產品將只在英國、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兩個北歐國家的少數商店中銷售。飛利浦發言人表示:“這是公司的一項戰術決策,目的是抓住眼前的商機。”
對此,有分析家指出,飛利浦之舉的重要目的是在試水全球PC市場,若市場反應良好,不排除進入數字家電商機最大的中國市場。飛利浦電子集團總裁柯慈雷在參加2004博鰲亞洲論壇時就曾表示,“我們的目標概括來說,就是要在2007年之前,中國的營收實現120億美元以上。”柯慈雷說,“那時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飛利浦最大的市場”。高速成長的煩惱
前幾年,高速增長幾乎成了IT業的主題詞。IT市場高速增長的大環境,既造就了一批IT企業從無到有,也成就了一批IT企業從小到大。然而,在突然遭遇全球市場下滑的寒流時,還沒來得及消化的高速發展讓所有的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成長瓶頸。
浪潮電腦曾是中國最早的計算機品牌之一,但PC在浪潮集團內幾經起伏。1990年,國內PC銷量過萬臺的只有浪潮和長城,就連當時的聯想也曾去浪潮取“經”。但浪潮對PC市場的運作并不嫻熟,外觀古板、功能不全、市場推廣不力、價格沒有明顯優勢成了浪潮電腦銷售受阻的主要原因。在產品滯銷的同時,一輪輪價格火拼使得浪潮PC開始虧損。在看不到任何前景的情況下,浪潮被迫放棄了PC市場。
對聯想而言,PC為聯想的起家和成名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當聯想電腦占據了中國市場30%以上的份額之后,便有了進軍PC產業之外領域的沖動。但是,最近幾年,聯想的新業務探索始終在擴張與收縮兩極間搖擺。在發放國內首批手機生產牌照時,機遇很好的聯想沒有做出正確的決策。即使在收購廈華手機業務之后,聯想仍謹慎投入,錯過了大舉占領市場的最好機會。互聯網業務則是另一個能促成聯想跳躍式發展的產業機遇,但令人惋惜的是,聯想“在不該進入的時候進入,不該退出的時候退出”,眼睜睜地看著一批批互聯網企業拔地崛起。
跨國巨頭飛利浦也正遭遇成長的煩惱。飛利浦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從消費電子到家用小電器,從安全系統到半導體等各業務領域,幾乎每次技術潮流的涌動,都能發現飛利浦活躍的身影。然而,飛利浦在全球的多元化經營并沒有集中在自己的優勢領域。1999年至2000年的大擴張,使得飛利浦的戰線拉得太長資源過于分散。
一方面是新業務投資受挫,另一方面,作為企業的戰略根據地,半導體產業也因為受到市場需求放緩和高成本的打擊而變得步履沉重。難怪飛利浦電子集團第一位首席營銷官安德里亞·拉格內蒂在形容這家歐洲制造業的傳統巨頭時連續用了這樣的三個形容詞:“有那么一點老,有那么一點荷蘭味,有那么一點遲鈍。”3C融合重塑PC
海爾、飛利浦等一大批PC淡出者紛紛卷土重來的舉動,不禁讓人們產生疑問:曾經的“淡出者”要從“一潭死水”的PC市場獲得什么?當初使多數入局者深陷泥沼的PC,如今能否承載新的市場期望?重回PC的企業怎樣才能打破增長瓶頸?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IT業曾涌起過一股狂熱的PC“沖動”,眾多IT和家電廠商不約而同地擁進PC市場。然而,同質化的產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造成了市場的非理性繁榮,一哄而上的進入者非但未能獲得利潤,反而感受到了價格戰所帶來的切膚之痛,不得不選擇“逃離”PC。
不過,此次掀起的PC熱潮背后卻有著深刻的緣由。有關數據顯示,PC市場的活躍并非源自市場環境的改觀。據賽迪公司發布的2004年第一季度中國PC市場報告顯示,2004年第一季度,中國PC市場銷售量為368.6萬臺,比去年同期增長25.0%;市場銷售額為233.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0%。其中,臺式PC形勢更為嚴峻,其銷售量比前一年同期增長23%,但銷售額增長卻不及1%。
眾多廠商為何在PC市場環境并沒有得到改觀,甚至是繼續惡化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再次擁入“圍城”?有專家指出,正是不斷涌起的3C融合浪潮對傳統PC形象的重塑,讓人們看到了PC業的新希望。
可以說,家電、IT、通訊的相互纏繞滲透,使增長乏力的IT和家電業再次進入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正是數字化應用需求的急劇攀升,為PC產業帶來了新發展與新契機。對業界來說,現在已是如何“重新再認識PC價值”的時候。
實際上,各種終端產品的互聯互通是全球所有稍有實力的家電IT廠商都在追求的方向。為了征服數字家庭這座“金山”,IT企業和家電企業分別選擇了從“山”的兩頭開始攀登。
重歸PC,對聯想來說并不意味著將重新起步。聯想總裁楊元慶在2002年12月的聯想技術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了“關聯應用”的理念,并與一些電器制造商合作成立了中國關聯應用同盟——“閃聯”;海爾、TCL等家電廠商也頻頻推出多功能新PC掀起了3C“革命”的熱潮;而飛利浦則認為,PC已經不僅僅是個人電腦,它已經被眾多廠商定義為數字家電的核心。為此,飛利浦把它新推出的六種型號的PC產品定位為娛樂PC,一個易用的數字式家庭娛樂活動平臺。
顯然,新技術的層出不窮造就著越來越強勁的變革潮流——3C產業融合。IT不會消亡,但IT和PC的概念將會消亡,或者確切地說會以更高的形態出現。雖然這種變革才剛剛露出端倪,但巨大的商機已開始顯現,誰把握了先機誰就把握了財富。正是基于此,英特爾董事長克瑞格·貝瑞特有了這樣的感嘆:技術進步促使的產業融合為一些公司提供了嶄新的機會,也給一些公司帶來了挑戰。五年以后,由于不懂得融合技術,世界上一些大公司將會消失。
變化是各個產業發展的主旋律,也正因為如此,影響產業變革的拐點也無處不在。作為3C融合形態下出現的產業新拐點,對PC涵義的新解讀預示著未來的商業機會和新產業巨人的誕生。不過,應該怎樣穿越這個拐點,這對重回PC的廠商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作者:傅勇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