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陜西省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難點和對策研究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30日 10:4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在二十一世紀頭20年里,要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我省是一個西部農業省份,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本文利用最新的農村全面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對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作以系統測算和評價,通過對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難點的分析研究,旨在尋求加快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對策。

    一、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農村全面小康社會標準評價體系由6個方面、18個評價指標構成。

    6個方面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民主法制和資源環境。

    18個指標及其標準值分別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30%)、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35%)、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0%)、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60%)、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4人)、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0.4)、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平均預期壽命(≥75歲)、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0%)、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75%)、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7%)、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農民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為(≥85%)、農民社會安全的滿意度(≥85%)、常用耕地增長率(≥0)、森林覆蓋率(≥23%)、萬元農業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二、對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測算及基本評價

    (一)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入起步階段

    按照國家統計局制定的“農村全面小康標準”的綜合測評方法,我們對2000~2003年陜西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我省農村剛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階段,并且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表現為三個特點:

    第一、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已初見成效。從全省整體情況看:全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2000年為-4.7%,2001年為-2.29%,均未達到全面小康的起步值。從2002年開始,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加快,2002年的實現程度“扭負為正”,達到2.34%,2003年實現程度達到5.77%。

    第二、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明顯滯后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從農村全面小康發展進程看:我省2002年的實現程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0.76個百分點,2003年比全國水平低11.13個百分點。

    第三、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處于西部地區的偏上水平。從東、中、西部觀察:2003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分別為35.6%、13.8%和-9.7%。我省2003年的實現程度為5.77%,遠遠低于東、中部地區,但高于西部地區15.47個百分點,這正反映出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

    從“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標準”的六個方面看(見表1),2000年我省的社會發展、生活質量、民主法制等指標值在全面小康的起點值以上。2003年資源環境指標也達到了全面小康的起點值。

    表1:2000~2003年陜西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

    單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1、經濟發展    -33.87   -31.58   -28.77   -28.22
    2、社會發展     31.15    31.18    31.21    32.46
    3、人口素質    -21.73   -26.73   -21.73   -16.73
    4、生活質量      7.43    14.97    24.47    30.45
    5、民主法制     14.37    26.83    34.93    37.60
    6、資源環境     -5.96    -5.94    -0.33    10.17
    綜合實現程度     -4.7    -2.29     2.34     5.77

    從“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標準”的18個單項指標看(見表2),2000~2003年,我省農村達到全面小康標準的指標有3項,即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和森林覆蓋率;達到全面小康標準起點值的指標有10項,按實現程度大小依次為:萬元農業GDP用水量、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文化娛樂支出比重、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生活信息化程度、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小城鎮人口比重、居住質量指數和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到2003年仍未達到全面小康起點值的指標仍有5項,按實現程度大小依次為: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常用耕地的增長率、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表2:2000~2003年農村全面小康評價表

                                                     實際值
    指標                       單位     2000     2001     2002     2003
    農村小康綜合評價
    A、經濟發展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1372   1430.1   1552.9   1571.2
    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            %     55.7     55.7     53.5     52.2
    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            %     13.8     15.5     16.3     16.6
    B、社會發展
    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                                 2.5
    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            %        3      3.1      3.2      3.2
    萬人農業科技人員             人     3.36     3.36     3.36     3.36
    農村居民基尼系數                   0.347    0.329    0.318    0.333
    C、人口素質
    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6.9      6.8      6.9        7
    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年     70.4     70.4     70.4     70.4
    D、生活質量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            %     43.5     41.9     37.9     39.4
    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          %     15.3     17.3     18.4     19.4
    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          %      4.1      4.4      4.1      5.1
    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     19.8     22.6     31.1     34.4
    E、民主法制
    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        %     59.3     62.1     64.2     64.6
    農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        %     63.6     67.5     69.8     70.8
    F、資源環境
    常用耕地增長率                %    -3.99    -4.76    -8.32   -10.22
    森林覆蓋率                    %    28.74    28.74    28.74    28.74
    萬元農業GDP用水量        立方米   2279.4   2278.7   2062.7   1658.3
                                         實現程度
    指標                       2000     2001     2002     2003
    農村小康綜合評價           -4.7    -2.29     2.34     5.77
    A、經濟發展              -33.87   -31.58   -28.77   -28.2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79   -20.26   -17.03   -16.55
    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         -100     -100     -100     -100
    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       -11.58    -2.63     1.58     3.16
    B、社會發展               31.15    31.18    31.21    32.46
    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12.50   -12.50    12.50    -9.38
    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         2.06     2.23     2.41     2.41
    萬人農業科技人員          78.67    78.67    78.67    78.67
    農村居民基尼系數            100      100      100      100
    C、人口素質              -21.73   -26.73   -21.73   -16.73
    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31.25   -37.50   -31.25   -25.00
    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16.36    16.36    16.36    16.36
    D、生活質量                7.43    14.97    24.47    30.45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        61.11    78.89      100      100
    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      -4.74    -1.23     0.70     2.46
    農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      35.56    42.22    35.56    57.78
    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25.63   -16.88     0.48    20.00
    E、民主法制               14.37    26.83    34.93    37.60
    農民對村政務公開滿意度    14.33    23.67    30.67    32.00
    農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     14.4    30.00    39.20    43.20
    F、資源環境               -5.96    -5.94    -0.33    10.17
    常用耕地增長率             -100     -100     -100     -100
    森林覆蓋率                  100      100      100      100
    萬元農業GDP用水量         29.15    29.21    48.85    85.61

    (二)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極不平衡

    目前,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極不平衡,指標間實現程度差異較大,主要表現為:

    1、農村居民基尼系數、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森林覆蓋率已完全達到農村全面小康的目標值

    基尼系數是國際上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標,是一個適度指標,過高、過低都不好。過高表明收入差異太大,存在兩極分化,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過低則表明收入差異太小,存在平均主義,容易導致經濟發展滯緩。市場經濟國家對基尼系數取值的一般判斷標準為:0.2以下高度均等,0.2—0.3之間相對均等,0.3—0.4之間相對合理,0.4以上差距太大。我省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異度相對較低。從基尼系數看,1984年以前,由于收入水平低,分配高度均等,我省基尼系數小于0.2。20年來,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數雖然不斷擴大,但仍沒有超過國際警戒線,2000年為0.35,收入分配差異程度處于合理區間。

    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表明生活相對富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恩格爾系數60%以上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全面小康社會標準確定為40%以下。2000年我省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3.47%,實現程度達61.11%,到2002年恩格爾系數下降到40%以下,實現程度達到100%。我們應當理性的看到,近年來,構成食品消費支出和生活消費總支出的物價指數不同步變化,使得恩格爾系數難以確切反映農戶貧富的實際情況。

    我省的森林覆蓋率為28.74%,高出全面小康標準值近6個百分點,實現程度為100%。

    2、萬元農業GDP用水量、萬人農業科技人員數、農村居民文化娛樂支出比重接近農村全面小康的目標值,實現程度在57%以上

    我省萬元農業GDP用水量由2000年的2279.4立方米,下降到了2003年的1658.3立方米,使該指標的實現程度上升了56.46個百分點,實現程度達到85.61%。

    全面小康值確定每萬鄉村人口中農業科技人數為4人。陜西一直以來是農業科技大省,科技力量十分雄厚,2003年每萬鄉村人口中農業科技人員數為3.36人,實現程度達到78.67%。

    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廣大農村居民愈來愈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用于自身發展和享受生活的支出比重增加較快。2003年我省農村居民文化娛樂支出已占到消費總支出的5%以上,實現程度為57.78%。

    3、農村居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對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等指標逐步向農村全面小康目標值邁進,實現程度在2~50%之間

    全面小康社會是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公平正義型社會。根據我們對陜西農村18歲以上人口的抽樣調查,農村居民對社會安全的滿意度和村政務公開的滿意度分別達到70.8%和64.6%,實現程度為43.2%和32.0%。

    平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人的生活質量的一個綜合性指標。根據陜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全省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0.4歲,高于總體小康值,其實現程度為16.36%。

    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是我國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條件,確定的目標是60%以上。2003年,全省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為3.2%,實現程度僅為2.41%,離實現農村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社會發展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4、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農村居民居住質量指數已邁向農村全面小康的起點值

    農村小城鎮人口的比重從一定意義上反映農村城市化程度。雖然我省小城鎮建設有所發展和增強,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水平還不高,實現程度為3.16%。

    農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是用來反映農民對信息產品的消費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的綜合指標由三個子目標合成:(1)2020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98%。(2)電話普及率達到80%以上。(3)每百戶計算機擁有量20臺。按照國家標準,將彩色電視、電話和計算機三個普及率按層次分析法給定的權數加權(權數分別為0.2,0.4,0.4),得到農民生活信息化綜合指數60%的目標。2000年陜西省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49臺、固定和移動電話0.9部,每千戶農民擁有計算機1.4臺。近年來,我省農村信息化快速提升,2003年,全省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彩電61臺,近80%的行政村通上電話,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25.63%上升到20%。

    全面小康社會對農民居住質量總的要求是:人均要有一間高質量的住房,住房外要有硬質路面與村莊相連,多數人飲用清潔自來水、上衛生廁所和使用清潔能源。具體要求是:(1)80%以上農戶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2)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住房比重達到95%,基本消滅土坯房。(3)80%以上的農戶飲用自來水。(4)70%以上的農戶使用清潔能源。(5)70%以上的農戶享有衛生廁所。(6)80%以上的農戶室外道路為硬質路面。分別按10%、10%、25%、15%、25%、15%賦予權重,計算出我省綜合居住質量指數實現程度僅為2.46%。

    5、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常用耕地增長率離農村全面小康目標值差距較大

    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是一項逆指標,目標是低于30%。目前我省全社會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52.2%以上,如今后平均每年下降1.3個百分點,到2020年才能達到農村全面小康的標準值。

    近幾年來,通過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我省常用耕地面積減少的幅度下降,但仍未達到全面小康的起點值。

    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仍未達到農村全面小康的起點值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面小康標準為6000元以上。2003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價格)1571.2元,比2000年增長14.5%,實現程度為-16.55%。還不及農村全面小康值2200元的下限,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總體小康水平。

    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目標值確定為9年以上。隨著9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人們對科學文化的崇尚,雖然有更多的農民后代走進教室,但局限于目前農村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等原因,致使我省農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仍未達到全面小康7.4年的起步值,實現程度為-25%。

    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確定的目標是90%以上。由于缺乏資金,我省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合作醫療已基本解體,普遍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2003年,我省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覆蓋率僅為2.5%,離全面小康的起步值10%尚差7.5個百分點,實現程度為-9.38%。

    三、我省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六大難點

    (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增收難

    反映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綜合評價的各項指標,其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農民收入是“三農”的核心,是頭等重要的指標,在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18項指標中,占有20%的權重。我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要達到6000元,從2004年開始,即使不考慮價格因素,年均增速平均也要在8%以上。從近幾年我省農民增收形勢看,剔除價格因素,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2002年增長6.6%,2003年增長2.3%,這離實現全面小康所要求的年均增長8%的平均增速相差很大,也沒有根本扭轉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民收入增速下降的趨勢。從陜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絕對值看,2003年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64%,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排名29位,只高于甘肅、貴州兩省。從2003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的18個指標實現程度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只有-16.55%,為實現程度較低的指標之一。這意味著,還有116.5%的任務需要在今后17年中完成,實現難度可想而知。因此,農村經濟水平低,發展速度緩慢,是我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緩慢的最主要障礙。

    (二)農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質提升難

    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系統中第二位重要的指標,占有12%的權重。2003年,我省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97年,僅相當于初中一年級的水平;全省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上的占到66%,分別低于全國0.7年和22個百分點,在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崛起的今天,顯然處于不利的境地。目前農村人口素質差、受教育程度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民收入提高和建設全面小康的“瓶頸”。

    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中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的經濟發展與文化教育事業建設相對落后,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和學雜費高,教育條件明顯不足,影響兒童入學率和輟學率。據2003年住戶調查,全省農村7-15歲兒童入學率僅為98.2%。這意味著每年都會有新的文盲出現。另一方面,農村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絕大多數的農村大學生成為城鎮居民,留在農村的很少。因此,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難度大。尤其貧困地區農村教育處在逐年萎縮狀態,這些地區,學校條件差,教師待遇低,教師隊伍很難穩定,難度就更大了。

    (三)農村社保水平低,資金籌措難

    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體系對農村社會保障狀況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賦予了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指標8%的權重,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4%的權重,兩者合計占到12%權重。從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看,2003年我省農村合作醫療的實現程度為負,僅次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養老保險覆蓋率實現程度2.4%,在全部18個指標中實現程度處于倒數第6位,略高于農村合作醫療的實現程度,處于起步階段。從現實情況看,90年代初開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基本處于停頓狀態,參保人員較少,能享受養老保險金的比例更小。我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由于缺乏資金,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合作醫療已經解體,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醫療保障,尤其在貧困地區,幾乎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和社會保險。2003年,我省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只占到2.5%,農民是最大的自費醫療群體,“看病難”問題突出,尤其是在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農村社會保障涉及面寬、人數多,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籌措難度加大。

    (四)農村生活條件差,居住環境改善難

    在反映生活質量方面,居住質量在全面小康建設中處第四位重要的指標,在全部18個指標中占有11%的權重。據測算,2003年陜西省農村全面小康的居住質量指數實現程度只有2.5%。從構成看,目前有31.6%的農村住戶飲用自來水;有1.5%的農戶使用清潔能源;僅有0.9%的農戶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大量的農村廢物垃圾不能及時處理,暴露于室外,污染環境。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解決,農村落后的面貌就難以改善,農村全面小康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五)農村城鎮化水平低,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難

    勞動力就業結構非農化和農村人口城鎮化是反映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的重要指標,在農村全面小康綜合評價系統中,兩項指標的權重占到9%。近幾年來,為促進小城鎮持續健康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和陜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開展小城鎮建設試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省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小城鎮主導產業不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聚集效應較差,小城鎮發展步伐相當緩慢。2003年,農村小城鎮人口比重只有16.6%,不僅沒有完成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的目標,而且嚴重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2003年,我省第一產業占GDP的份額由2000年的16.8%下降到13.3%左右,但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仍高居52.2%的水平上,今后17年要下降22個百分點非常困難。

    (六)貧困點多面寬,協調發展難

    陜西是全國貧困面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107個縣區中,有國定重點貧困縣50個,省定貧困縣27個。2003年,我省國定重點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205元,低收入人口350萬,全面小康建設還沒有開始啟步。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條件差的陜北、陜南地區,這些地區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業基礎薄弱,農村公共設施差,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將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難中之難。

    四、加快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對策建議

    (一)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結合陜西的省情,我們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

    1、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全面升級。要充分利用我省楊凌農業科技示范區的優勢,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積極推廣和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支柱產業,并將其做精做大,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競爭力,確保把農業的重點轉到質量和效益上來,從而增加農民的農業生產收入。

    2、以稅費改革為鍥機,加快農村金融、公共財政、流通體制、土地流轉等制度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向制度創新要收入。

    3、以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動力,推動農村人口流動和城鎮化建設,向農業外要收入。要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小城鎮建設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非農化和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以小城鎮建設調整產業結構,重視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帶動農村經濟;以小城鎮建設積極扶持鄉鎮企業,再創農村非農產業輝煌,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運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營造更多就業空間,快速提高農民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

    4、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鄉的發展后勁。5年內取消農業稅已經成為既定的興農方針,但是,陜西縣級財政普遍拮據,只有發展縣域經濟,走二、三產業興縣之路,才能對農民增收提供更大的帶動和支持。

    (二)強化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造就一代新型農民

    農村居民素質的全面提高,是增加收入的關鍵所在,農民收入與其勞動力文化程度密切相關。勞動力文化程度越高,其創造獲得的收入越多。加大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培育和造就一代新型農民是當務之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當前,我省應該重點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同時,要積極推行農民勞動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的就業與創業能力上。

    1、建議調整教育資金的使用方向。將教育資金重點用于農村基礎教育,用于減免農村學齡兒童的學雜費支出,提高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有效地控制流失率,保障所有兒童都能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防止學齡兒童失學,爭取高中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2、加大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農村稅費改革后,目前“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投資體制難以有效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問題,中央應按稅費改革前的基數,從稅費改革后新的農業稅中切出一定的比例,專門用于教育。此外,要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教育條件明顯不足的困難局面。

    3、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我省要大力發展與農業和鄉村工業相適應的初、中、高等職業教育,逐步形成完善的農村職業培訓體系,開設職業技能課程,造就一代文化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

    (三)重構農村合作醫療網,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重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網,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舉措,是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省應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制定積極穩妥、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將農村社會保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主要抓好一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政府有關部門要做好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征收、管理和營運,為農村社會保障事業提供組織保障。

    2、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為農村社會保障事業提供經濟保障,要支持提高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強度和保障范圍,增加農村公共衛生支出。

    3、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濟制度,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4、要盡快建立強制性的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使外出務工的農民能在為輸入地創造財富的同時,解除自身的后顧之憂,并增加社會參與感。

    (四)加快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改水、改電、改廁,建設現代化新農村

    改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前提條件,不僅關系到全面小康的實現,而且關系到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大局。近幾年,我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改善農村交通條件和農村電網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在農村的投資重點應轉向改水、改廁和環境治理,推動農村自來水革命、廁所革命和廚房革命。為此,我省各級政府要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更多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公共財政領域,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應將通電、通水、普及衛生廁所列入日常工作的議事日程,在農村提倡使用清潔能源,鼓勵農民美化村莊環境,改善生活條件。

    (五)加大扶貧力度,促進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1、加強農村財政扶貧力度,創新扶貧方式。要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變“經濟扶貧”為項目扶貧,提高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財政扶貧效率。

    2、對貧困地區實行政策傾斜。在財政政策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在稅收政策方面,政府對貧困地區應該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在投資政策方面,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發展教育、科技和醫療等事業。在投資性質上,應該考慮這類地區償還能力很弱的特點,盡量多安排無償投資、低利率投資項目。在金融政策上,金融部門應該對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建設項目在投資和融資方面給予傾斜性支持。在此基礎上,提高綜合政策質量,加快軟環境建設。必須適時調整財政扶貧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對知識性扶貧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3、專款專用,加強農村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的管理與監督。我省農村扶貧工作主要由縣、鄉兩級政府負責具體實施,貧困地區經濟落后財政拮據,加之一些地方干部尤其是鄉鎮干部放松要求,同時又缺乏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的有效管理與監督機制,農村財政扶貧資金常常被地方政府挪作應急資金,甚至被鄉鎮干部以種種借口所侵蝕。因此,必須實行法制化管理,資金來源、使用與管理等必須通過相應的立法程序以法律與法規的形式予以明確,嚴禁違法、違規操作。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陜西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深圳健力寶獲中超冠軍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國國際時裝周
廣州車展美女圖450張
經典兩廂車狂熱貼圖
家居家裝實用圖庫
北京打折樓盤信息匯總
娛樂風月圖鑒
劉翔自傳:我是劉翔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