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經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和內部整合,由第一百貨吸收合并華聯商廈后的存續公司“百聯股份”(600631)終于掀起蓋頭,成功在上證所復牌。盡管當天股價跌去17%,但那是市場原因。而百聯的成功,對于商業板塊并購擴張來說,無疑是極具意義的。
今年12月11日,對于我國商業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我國將會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
制,中國零售業從此將全面開禁。業內人士擔憂,面對國外商業巨鱷的即將“入侵”,我國商業行業競爭將更加慘烈。那么,如何才能應對這種競爭?做大做強似乎是唯一出路。因而,包括行業兼并聯合、增資擴股等多種做大做強的動作,近日在商業行業頻頻出現。這從近日盤面中可以看出,部分商業類上市公司已經明顯活躍,如西單商場走勢明顯強于大盤,令人遐想。
從整體情況看,我國商業行業的運行環境正在好轉。一方面行業景氣正在上升。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25249億元,同比增長12.8%,行業總量的增長為行業排頭兵的商業上市公司提供了大的背景。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環境的日趨改善,上市公司業績及盈利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統計顯示,2004年上半年54家商業類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99233萬元,同比增長49.97%,實現平均每股收益0.089元,而去年同期只有0.062元。
不過,我國商業網點的連鎖化程度不高,目前僅為5%,而發達國家已達到20%以上。從零售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來看,美國達到21.62%,法國為14.18%,而中國只有6.7%。可見,我國零售業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零售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只有一條路,即通過同行并購做大做強連鎖化。內地在香港上市的國美集團,2004年前5個月毛利率水平也僅為7.2%,但其業績驕人。據分析,其關鍵在于規模擴張,目前國美旗下的門店數達到96家,其規模優勢,是目前內地商業行業上市公司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市場人士認為,通過同行并購擴張做大做強,是抵御由于外資進入所導致毛利率水平下降后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商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其實,部分上市公司早已紛紛觸及商業零售業的新業態——連鎖業,并獲得了巨大成功。武漢中百、南京中商、友誼股份等公司已嘗到了勝利的果實。大商股份、合肥百貨等上市公司通過行業并購或擴大地盤,并經過前兩年的整合之后取得成效,資產規模的擴張開始體現出凈利潤的擴張上。而百聯集團通過第一百貨與華聯商廈合二為一,開創了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的先河。可以預期我國的商業行業,在中國零售業全面開禁的同時,將迎來收購兼并的浪潮,這為商業板塊的炒作創造條件。本報記者許超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