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科技界醞釀我國新一輪科技革命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5日 20:00 北京現代商報

  資源枯竭、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經濟需求,在經濟學家宣稱未來十多年我國經濟發展仍將主要依賴進口技術的背景下,中國科技究竟能否殺出一條血路,“撐”起一片湛藍的天空?在連日來的中國科協學術年會上,這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3000多位代表,600多位報告人,2000多篇論文……群賢共議振興科技、振興國家的大計。“三大問題”呼喚科技大發展

  年會上20多個分會場雖然主題迥異,卻主旨一致——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會專家逐漸形成一個共識: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態勢,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全球性問題在中國的集聚式爆發,正對科技提出了越來越高、越來越緊迫的需求,這些需求分為前瞻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等幾個層面。

  我國經濟已經連續25年保持高速增長,但后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白春禮指出,“我們是在國民教育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能力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是在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于科技高度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據介紹,2003年,我國以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第二的石油和電力消費,以及近50%的世界水泥、35%的鐵礦石、20%的氧化鋁和銅,只創造了不足世界4%的GDP。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美國的4.3倍。

  一面是資源匱乏,一面是資源利用效率極低。兩位專家指出,我國再也不能靠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發展了,我們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的道路。“中國科技必須為此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未來發展仍將依賴技術進口?

  一次論證會上,幾位經濟學家對我國技術支撐能力提出的質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而未來1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仍將依賴進口技術——至今仍讓中國科技界的那根神經隱隱作痛。

  面對中國產業技術的現實,無法不讓人憂心忡忡。

  ——走向信息化社會的中國,急需信息技術的強力支撐。然而,我國信息領域“空心化”現象卻十分嚴重。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朱高峰指出,雖然信息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國一大支柱產業,但這一支柱卻日益“空心化”: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加工貿易比重超過80%;效益也不高,全行業工業增加值率甚至低于全國制造業的水平。

  ——新材料是現代產業的基石。而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李依依院士不得不四處呼吁:我國鑄件產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但大部分鑄造生產依賴經驗,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廢品率高。

  ——技術支撐必須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但在白春禮的眼里,我國大學教育對競爭性經濟的滿足程度還沒有形成,合格工程師在勞動力市場很難獲得,新時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和創新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科技發展必須解除體制性束縛。周光召坦言,部門分割、行業分割、條塊分割現象在科技領域仍然嚴重,造成了資源浪費和低水平重復。中國科技界準備好了嗎?

  面對激烈競爭形勢,科技界并未“集體失語”。為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科技界正日益圍繞著國民經濟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

  科技政策專家董書禮指出,我國技術引進政策急需調整,要由被動的“換技術”為“獲取技術”,要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加強與跨國公司談判的話語權。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循環型社會。左鐵鏞說,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建立符合國情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中國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大力發展自主產業。”2004中國科協成果轉化獎得主、大連路明科技集團總經理肖志國的話,代表了我國一批科技型企業家的心愿。

  “我們絕不接受污染環境、技術落后產業的轉移。”海南省省長衛留成的話,為我國第一個生態省海南的發展提供了注腳,也從另一個側面對科技和產業發展指出了方向。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經濟和社會結構。白春禮指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技,迅速提升創新能力,加速培養各類人才,有效支撐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在國際上樹立競爭優勢,是我國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歷史使命。“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前后,我國將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水平躋身世界強國前列。”李斌卜云彤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冬語
聆聽冬日溫暖聲音
西游情史
大話西游短信篇章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