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阿侖
一些經濟學家說,中國經濟發展“過熱”,需要加強控制和有所冷卻;另一些經濟學家說,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熱,而是處在又一個高速發展的開始時期。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這幾年的國民總產值有較大幅度增長,特別是2003年達到9.1%,主要是房地產、汽車業和軟件業等“熱點”產業投資推動;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投資不足,特別是在
農村,這些長期發展和基礎實力方面的投資更是嚴重不足。這種結構不合理的投資,造成了“點熱”而“面冷”的現象,或者說,所謂“冷”說和“熱”說,都有部分根據,卻只能說明某幾個熱點領域,不能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總圖景!都~約時報》曾發表了綜合報道《中國是下一個泡沫嗎?》。這篇報道集合了北美、西歐、南亞和日本等地的經濟學界和企業界討論的一個觀點: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現象幾乎是在重復發生于日本、南亞和美國的“泡沫”增長。根據過去20多年的經驗看,熱點投資支出與平均資本支出占國民總產值百分比的比例超過15%,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就走進泡沫急劇破裂的危險區,而在中國,該比例已經超過15%,正向20%挺進。
正是由于中國做法在重復1980年代以來的日本、南亞和美國的做法,所以,這些國家的經濟界和企業界發生了一個討論:繼日本、南亞和美國以后,中國經濟很可能將是下一個“泡沫”。其實,問題不在于這個泡沫什么時候破裂,而在于中國是否具備日本、南亞和美國的承受泡沫破裂的實力,是否能以最小的社會代價、通過泡沫破裂而完成國民經濟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比如,日本、南亞和美國泡沫破裂,沒有發生高比例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而中國的泡沫破裂是否會發生高比例的通貨膨脹或緊縮問題,還是個很大的未知數。
這個“泡沫”討論,也許并不代表西方整個經濟學界和企業界對中國經濟的流行看法,然而,它所提出的問題卻是十分重要的。依筆者看,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泡沫總要破裂。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高,但實力并不強,難以承受發生在日本、南亞和美國那樣的泡沫急劇破裂。因此,如何使早晚要破裂的泡沫能平滑地化解為實效增長,應該是帶有全局意義的決策考慮。筆者觀察,北京市政府的做法很值得關注和借鑒。例如,北京市政府采取了統籌兼顧的全局結構調整政策,一方面,實行更開放的投資政策、對相應體制采取了改革措施,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投資從熱點產業走向社會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等基礎實力發展項目;另一方面,忠實地和不折不扣地執行農村農業減負增收政策,政府運作措施果斷和公開透明,為農村和農民切實獲得減負增收的實效提供可靠的政府服務。這樣做,發生在北京的泡沫增長不但有了“泄氣”渠道,而且,熱點產業投資逐步走向全局平衡投資也有了回報可能;更重要的是,這樣做,人均產值增長跟人均購買力增長彼此掛鉤、產業發展跟社會發展實效彼此掛鉤,能穩健地把泡沫增長化解為實效增長。
陷入“冷”與“熱”的怪圈、忽略了如何化泡沫增長為實效增長,這跟許多政府官員和報刊媒體缺乏國民經濟統計知識有關。國民總產值及其增長率是重要數據,但那是決策參考,而不是發展目標,更不能全面說明經濟實力和是否存在泡沫增長。今后幾年,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結構性調整,既包括地區性調整、又包括行業性調整,既包括體制方面的改革、又包括決策思路方面的完善,還包括加強全國的社會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等實力基礎發展。這些,都需要特別警惕泡沫增長、提倡實效增長。正確地、全面地理解和使用國民經濟統計數據,則是做好決策和執行政策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發達國家,政府招聘官員的考核包括如何閱讀和使用國民經濟統計數據。中國不妨參考這方面的經驗,增強相關考核內容。報刊媒體也需要加強國民經濟統計知識的學習和普及,幫助全國民眾掌握必要的國民經濟統計基礎知識。這些并不是經濟發展決策本身的內容,然而,做好這些事情,將大大有助于經濟發展決策思路跳出“冷熱”怪圈,從而能減少泡沫增長、爭取實效增長。(日京/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