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認為,如果中國在未來一年里因外在壓力采取謹慎措施讓人民幣升值,這對于那些被美元主導的原料市場所打擊的進口商來說是件好事,但對于大多數獲利微薄的中國生產商來說,即使是輕微的升值,也會對他們造成重大打擊。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的成本優勢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已越來越小,中國已在勞動力方面失去了競爭優勢,大量新投資已轉至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國家。摩根大通的經濟師吳
向紅認為,在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公司多數集中在沿海地區,而這些地區的發展已基本飽和,反而因為利潤微薄而使出口處于緊張狀態。而外國投資者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對人民幣走勢不太持樂觀態度。
日本銀行7月至9月間對國際合作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作為在華最大的外國投資者之一的日本,許多日資公司都認為,人民幣升值會使中國喪失部分投資吸引力。在中國大陸,許多生產商依賴出口來彌補國內市場上遭受的損失。大多數公司主要投入低端產品市場,比如微波爐和自行車,即使在最好的市場環境下也不可能形成大氣候。對此,日本和中國形成了強烈對比,日本是通過較高的國內市場價格和允許公司對其出口商品標價,形成相對健康的利益來創建出口主宰地位。
作為世界上最大或第二大原料進口商的中國,已成為經濟高速變化的首要促成者,卻大大降低了國內和外國投資者的利潤。一位就職于美國一家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聲稱:“如果我是一家公司的CEO,面對管理層對于中國市場風險投資收入的質詢,我將開始探尋其他利潤更好的市場。”
某些行業因為大量過剩投資導致國內市場價格下滑的現象進一步加劇。經濟學家指出,鋼鐵行業最新數據表明,本年度前10個月鋼鐵產出增加23%,消費開支增長速度從去年的20%下跌到16%。有專家稱,對于進口商來說,緩解目前這種狀況的一種方法是提高匯率。提高匯率將幫助公司(特別是石油和日用品公司)降低成本,但是將會給作為大陸經濟發展主體的制造業背上沉重的負擔。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1月24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