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珍
理財是理財師通過收集整理客戶的收入、資產、負債等數據,傾聽顧客的希望、要求、目標等,為顧客制定投資組合、儲蓄計劃、保險投資對策、繼承及經營策略等財務設計方案,并幫助客戶施行的過程。目的是使客戶的資金最大限度地增值。
近年來,我國銀行同業競爭越來越劇烈,發展前景廣闊的個人理財業務成了商業銀行的首選;另外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個人金融需求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廣大客戶對金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因此專業化的理財服務成為了各家商業銀行爭奪的焦點。短短幾年間,幾乎所有銀行都在開拓個人理財業務。
“個人理財”雖然很熱,但尚需理性看待。
理財品種多,但業務范圍窄
近年來,各家銀行都紛紛推出個人理財品牌,如建行的“樂當家”,工行的“理財金賬戶”,農行的“金鑰匙”,交通銀行的“圓夢寶”、招商銀行的“金葵花”,中信實業銀行的“理財寶”,民生銀行的“錢生錢”,廣東發展銀行的“真情理財”等品牌。
盡管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紛紛建立理財中心,但它們的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整合,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設計,沒有個性化服務。總結起來,其理財功能大致就這些:一是代理業務:為客戶代繳各項費用,代理保險,代為兌換債券,每月向客戶提供銀行交易清單。二是信息服務:定期提供國內外經濟形勢及金融政策、股市行情、普通的金融產品信息資料和商業銀行行情等方面的簡單免費咨詢業務,針對各種類型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專門為個人設計的理財建議書,包括儲蓄、國債、證券、外匯買賣、基金、保險等投資品種。三是個人信貸業務,大多數銀行的理財中心主要經營消費信貸和按揭貸款等個人信貸業務。而真正意義上的幫助和代客理財業務實際上無從談起。
受政策限制,保值增值能力有限
按國際慣例,個人理財就是將財富委托銀行打理,以實現個人財富的增值保值。在國外,個人理財業務幾乎深入到每一個家庭。客戶一般只要將自己的財產規模、收入和支出水平、預期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等有關情況告訴個人理財規劃師,理財規劃師就能為他度身訂做一套符合其個性特征的理財方案,如果需要,還可以代理操作,同時跟蹤、評估理財績效,并不斷修正,由此擴展為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兩種,已經形成了高效的體系。
目前在中國,銀行卻不能直接替客戶打理資金。首先是為了防范金融風險,國家政策規定,銀行不能接受客戶的委托。其次,由于分業管理,我國的銀行只能代理而不能直接參與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因此銀行不可能直接參與市場做投資組合,只能被動地做一些分析研究,以確定投資方向和重點,而對市場風險和運作無能為力。現階段國內銀行個人理財工具無論是銀行本身的業務品種如存貸款、外匯寶,還是銀行代銷的保險、國債、開放式基金等其他金融產品,包括“銀證通”、“銀證轉賬”等在內,都沒有類似國外的綜合理財規劃和跟蹤服務。
因此銀行的個人金融服務品種并不能完全滿足個人理財需求,只能在儲蓄新產品上進行功能擴張,把存、貸新產品組合起來,通過定期轉存、證券轉賬、電子匯兌等幫助客戶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以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專家不專,急需復合型人才
銀行個人客戶理財業務作為一項多元化經營的業務,涉及儲蓄、保險、信用卡、房地產、消費信貸等傳統產品和證券、外匯、期貨和金融衍生產品,具有綜合性強、靈敏度高、涉及面廣和時效性強等特點。其目的是在收益相對不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增加收益。所以真正的理財是一項高智力的中介服務業務,涉及到市場、資本、金融、投資、貿易等各個領域,需要的是具備廣泛而又系統專業的金融知識,通曉各種金融商品和投資工具,了解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精通市場分析的專家,會利用掌握的各種市場信息,結合客戶的投資偏好和資金實力,為個人客戶提供大眾化或個性化服務。
目前國際上金融服務領域最權威的理財職業資格是注冊理財規劃師(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他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專業理財建議,客戶只需把自己的資產規模、生活質量要求、預期收益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等有關信息告訴理財規劃師,他們就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出一套符合客戶個人特征和需要的理財方案,并通過不斷調整客戶存款、股票、債券、保險、動產和不動產等方面的各種投資組合,為其設計合理的稅務規劃即可實現資產增值的目的。
而現今國內大中城市的中資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業務,實際上還較多地停留在業務宣傳和簡單的一般服務層面上。員工新業務知識貧乏,“個人理財”其實僅是提供普通的金融產品信息資料和商業銀行行情等咨詢業務,而幫助和代客理財業務實則無從談起,這與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差距較大,即真正能提供專家理財服務的并不多。所以盡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險、稅務、法律、證券投資等知識兼具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理財員工隊伍,為客戶提供全面、最佳的個人理財服務,實現資產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是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所必需的。
個人理財市場供需不平衡
據有關部門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城市的調查,約有74%的居民對個人理財服務持積極態度,41%的居民需要銀行提供個人理財服務。數據說明個人理財業務在國內有著強烈的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巨大。
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總體上高收入客戶占比較低,從現有銀行推出的品牌看,門檻偏高,銀行把目光集中在個人高端客戶。如招商銀行的“金葵花”理財起點50萬元,建行真情理財是30萬元,連最少的民生銀行“非凡理財”也要10萬元。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客戶其實相當有限。另外目前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最實惠的內容也就是如何搭配儲蓄類型,提高利息收益等傳統銀行業務,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強自身的吸收儲蓄能力,還不能為客戶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務,也難見特色服務產品。由此形成這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是很多人需要理財服務,另一方面,現有的理財服務又不能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原因一是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時間不長,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和認證制度,因而具備全方位個人理財知識的專業人才甚少。其次是銀行由于分業經營,自身的業務范圍受到限制。
總體來說,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處于發展的初期,受到金融市場自身發展水平、法律和政策、理財人才的形成和管理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金融市場發展不健全,金融產品單一,新興的資本市場風險大,整體地約束了銀行理財的操作空間,使得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是在既定的金融市場、法律和政策環境下,商業銀行必須提高個人理財業務水平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關鍵有兩條:一是必須建立強大的信息支持系統。理財方案的設計就是一個投資組合決策,成功的前提是完全(至少是接近完全)的市場信息,而這不能靠理財師分散地去收集,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金融信息系統;二是要建立理財師的培養機制。
(作者單位:建設銀行金華市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