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再次召集華藥、石藥、哈藥、魯抗及華星等十幾家國內大中型青霉素原料藥廠商,討論青霉素工業鹽的行業價格、產量和自律問題。
“類似的會議這已經是第八次了。”一位參會的廠家代表對記者說,醫保商會曾于去年7月31日和9月29日兩次出面協調,使國內幾大藥廠達成《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自律協議》,旨在形成一個關于青霉素工業鹽的保底價格和最高出口限量的行業聯盟,但最終因河南
新鄉華星制藥廠拒絕執行而導致協議破裂。
最近有媒體報道,河南新鄉華星制藥廠已經在10月22日的這次會議上同意了簽訂行業自律和約。而記者正是親歷這次最新的內部會議后了解到,華星的態度其實并不明朗。青霉素工業鹽——一個年出口額僅有1億美元的行業,為什么近來頻繁召開會議商討自律,但卻一直得不到結果呢?全行業跌至冰點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青霉素工業鹽是西藥原料,原料類產品出口利潤空間本就不高。經過去年40%左右的降價幅度,青霉素工業鹽的出口價格早已低于成本,即使是號稱成本最低的河南新鄉華星藥廠,也肯定在賠本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出口越多,虧得就越多。
但正是在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大虧特虧”的叫囂聲中,去年,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出口量增幅高達45.58%,國內企業的生產規模非但沒有縮小,反而還在擴大。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價跌量增”的現象?“供應短缺-企業趨利擴大產能-價格戰-企業洗牌-供應短缺”,似乎已經成了化學原料藥行業難以走出的怪圈。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幾大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都企圖通過價格大戰來拖垮對手,從而逐步實現對市場的壟斷。如果說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是導致青霉素工業鹽價格大跌的“罪魁禍首”,那么盲目擴產、大打價格戰、貿易渠道單一則應是導致危機的深層原因。
醫保商會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醫保商會曾于去年7月31日和9月29日兩次出面協調,使國內幾大藥廠達成了旨在“限產保價”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自律協議》。在建立行業自律的過程中,我國的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形勢一度好轉,然而,由于青霉素工業鹽出口量最大的企業——河南新鄉華星藥廠率先降價,拒絕執行行業自律,從而導致協議破裂,一度終結的惡性價格戰再次爆發。“限產保價”前景不明
對于今年10月份最新召開的這次行業內部會議,一直代表醫保商會負責協調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利益關系的醫保商會西藥部主任喬海利向記者表示,開這個會的目的,是想向企業重申達成行業自律的重要性,從而促成青霉素工業鹽行業“限產保價”目標的最終達成。
喬海利告訴記者,如果國內企業不聯合起來“限產保價”,青霉素工業鹽的出口將再次“量增價跌”,這無異于給其它國家推行貿易壁壘提供口實。“如果從單個企業角度來看,‘限產保價’也許會對其出口量產生一定影響,但若要將其提升到整個行業的層次來看,這一措施可以規避貿易壁壘的風險,對行業長遠發展的意義不可小覷。”
喬海利還向記者透露,在10月份召開的最新一次會議上,華藥、石藥、哈藥和魯抗等大多數制藥企業已經就“限產保價”的提議基本達成共識,但以河南新鄉華星藥廠為代表的個別企業仍然表示異議。
這種異議首先是針對“保價”問題。據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包括青霉素衍生生物在內)的出口量是7278噸,比去年同期下降2.18%,出口金額為7768萬元,降幅為34.4%。在自營藥廠中,河南新鄉華星藥廠的出口量最大,為1945噸,其報價也比較低,每公斤為9.41元,相當于每10億單位6.14美元;其次是哈藥,出口量為1167噸,報價每公斤為9.66美元,每10億單位約合6.3美元;魯抗的報價也比較低,但其出口量僅為200噸。
綜合來看,目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市場價格平均為6.8美元每10億單位。此次會議上,大多數廠家商議認為,青霉素工業鹽的價格不能低于7美元每10億單位,最好為7.5美元每10億單位。而在全行業中產量最大的河南新鄉華星藥廠代表則堅決表示,自己的定價一定要比行業最低限價低0.15美元。
而對于“限產”問題,個別企業更是認為沒有必要明確各自的產量,因為由于市場的縮小,企業目前已是開工不足,具體生產多少應該讓市場來調節。過度競爭增加出口風險
盡管個別企業看重的是市場作為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但如何從全行業的角度規避貿易風險也不容忽視。就在各家企業苦苦掙扎的時候,卻不曉得比價格戰危害更大的國外“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條款”措施正悄然逼近。
今年7月,印度有關方面以我國出口的青霉素工業鹽“量增價跌”,對其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為理由,啟動了變相的“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條款”。
所謂“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條款”,是指一WTO成員國為防止另一WTO成員國的出口產品對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有權對后者的產品采取限制措施。也就是說,在公平競爭的自由貿易中,成員國一方完全可以因保護本國產業的需要而對來自所有成員國的某種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限制其進口,以抵制或消除因該產品輸入導致的本國產業損害或損害威脅。
記者從醫保商會獲悉,印度已經成為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出口的主要國家。2002年,我國向印度出口的青霉素工業鹽已經占到了向全球出口總額的77%,2003年也達到了70%以上。而印度暫停進口,對中國的青霉素工業鹽產品出口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用當時媒體的報道來形容,竟是“引發了中國青霉素工業鹽產業的全面危機”。
“特保”措施一旦正式啟動,隨之而來的出口數量限制,對國內所有生產青霉素工業鹽的企業而言,都是災難性的打擊。但國內企業對可能遭遇“特保”這一現狀,似乎并未給予足夠重視。
“這是行業競爭過度引起的國外貿易保護。因為印度也有自己的青霉素工業鹽產業,生產能力大概在5000噸左右。而印度對青霉素工業鹽的總需求大約為1.2萬噸,剩下的7000噸左右的青霉素工業鹽依靠進口。應該說,印度市場是相當有限的,因為我國僅占印度進口的40%,還有瑞士等10多個國家向印度出口青霉素工業鹽。”商務部的有關負責人士說。
據介紹,國內大多數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在印度的這次變相“特保”風波中損失都較為慘重,而它們所采取的對策基本上是轉產,開發下游產品,或是拓寬銷售渠道以求多元化發展。漲價帶來行業轉機?
盡管價格同盟仍未形成,但所有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目前是提高青霉素工業鹽價格的最好時機。
對于價格上漲的原因,哈藥的有關人士認為:“青霉素工業鹽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料,以石油為輔料。而這兩種原材料目前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價格上漲。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引起了成本增加,尤其是國內原材料價格、水電煤油運價的上漲,都提高了青霉素工業鹽的生產成本。”
而一旦價格上漲,是否意味著整個青霉素工業鹽產業將從此走出“價跌量增”的怪圈,從而出現一絲轉機呢?“目前國內的庫存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印度自今年7月份以來,庫存應該也沒有多少了。由于需求的拉動,價格超過成本價后,潛在的產能就可能釋放。”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認為,“一旦潛在產能得到釋放,中國的青霉素工業鹽產業將十分可怕。”
有消息稱,香港聯邦制藥在四川投建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廠現已投產,產能是5000噸/年;石藥集團在內蒙古新建的工廠預計明年3、4月份投產,產能也將達到1萬噸/年。
不過,據記者了解,為了加強對青霉素工業鹽行業的自律,醫保商會下屬的青霉素工業鹽分會已獲商務部批準,將于近期成立,分會會長將從相關廠商的負責人中選出。
針對青霉素工業鹽行業的現狀,分析人士認為,最為關鍵的仍是加強國內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的自律,真正實現行業協會的規范作用,協調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鑒于目前國內原料藥市場的競爭壓力以及醫藥企業立足于市場的長期規劃,各企業應積極籌備產品轉產和對外市場的注冊,完善青霉素終端產品的開發研制,為企業以高端藥品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做前期準備。并且要嚴格執行國家發改委于年初下達的《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文件要求,加強對青霉素原料藥生產的宏觀調控力度,避免重復建設。
作者:史麗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