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產品巡展的日立公司向記者透露,一旦時機成熟,“將改變目前由商社經銷產品的銷售方式,轉由日立(中國)自身進行銷售”。
日立所指的時機是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3周年之際,外資企業進入分銷領域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此前商務部頒布的《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已經取消了外商經營分銷服務的股權和地域限制。
根據入世協議,我國加入WTO三年內將向外企放開分銷權。而在獲得分銷權之前,外企國產貨的銷售、配送等相關服務必須和進口貨物分開。外資公司在國內不得分銷產品(在內地制造的產品除外),也不得擁有或經營分銷、批發或倉儲網絡,大部分的國外進口商品是由國內外貿公司代理進口并通過代理公司分銷的。
分銷———商家利潤的重要來源
分銷是指將產品從源頭運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過程,包括貨物的裝運和配送、訂單處理、開具發票、倉儲、進出口、批發、建立分銷網絡及售后服務。
分銷對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能使有多處業務的公司整合其分銷業務,從而大大降低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成本。倘若制造商直接參與分銷,有利于直接獲取消費者反饋。
目前,對很多企業而言,生產制造已不是企業利潤的最大來源,銷售、售后等服務逐步成為企業最大的利潤增長點。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施用海在10月召開的“第一屆日本企業在北京投資發展研討洽談會”上表示,隨著中國將向所有外商投資企業開放貿易權及國內分銷權,一些跨國公司已將中國作為重要的銷售市場和利潤來源,投資動機已經從尋求資源變成尋求市場。
日立方面向記者表示,希望在中國銷售日立多國籍的企業產品,同時加強銷售業務,實現銷售渠道的集中管理與高效率,并通過與市場的直接對話提高集團的服務水平。
成本制約外企不會盲目介入
外資企業在分銷權方面的限制進一步取消,意味著外資企業可以甩開夾在中間的代理商,獨立控制國內市場的產品價格、市場策略。隨著分銷權開放節點的逼近,越來越多的外資公司加緊在中國的銷售布局,并表示在獲得分銷權后,將自己建立分銷渠道。
飛利浦全球總裁柯慈雷日前表示,飛利浦計劃在未來將品牌旗艦店的數量擴大到30家,以實現到2007年飛利浦中國營運總額120億歐元的目標。
然而國內業界對此卻反應平平。他們普遍認為,在分銷領域,不會出現外企蜂擁涉足產品分銷領域的情況。外企是否介入分銷領域,還要取決于產品的類型。
“在今后3到5年內,國內分銷市場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李先生從事代理分銷已經15年,公司長期代理強生、美國3M公司家居清潔用品和歐萊雅等多個國外知名的日用品牌商品。他認為,制約外企涉足分銷領域的關鍵因素就是成本。
“外企自己做分銷所增加的人力、存儲、貨運等成本,將遠遠超過拋棄中間代理商所節省的費用。”外企做產品分銷,等于事先墊付了產品貨款,不利于企業的資金流,尤其是對于單結構產品的企業,壓力較大。
李先生透露,寶潔就有過多次自行銷售產品的嘗試,但都因成本問題而最終放棄。至今,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等許多品牌的產品仍采取國內代理分銷的方式銷售。
而在辦公通訊領域情況就有所不同。任職德佑傳真機展示交易中心的業內資深人士吳端向記者透露,早在三年前,就有部分外資制造商開始涉足辦公通訊的產品分銷。但制造商在分銷領域的發展,大多在區域代理權的控制上,而較少涉及直營店等終端銷售方式。較早試水分銷的飛利浦和佳能,主要是通過機構設置控制地區級的產品分銷權,然而這種情況在國內也并不多見,相當一部分進入分銷領域的制造商只控制了全國層面的產品分銷。
“制造商要涉足分銷領域,必須相應承擔代理和經銷的雙重身份。由于專業分工的限制,制造商通常對客戶和市場需求反應較慢。”
他向記者介紹,作為制造商,尤其是國外專業的制造商,其產品銷售還是普遍由國內分銷商進行。制造商受制于專業服務水平和運營成本,很多企業都采取混合代理的形式,將一些高端產品交由國內專業經銷商,而自己負責一些中低端產品的分銷。“因為,高端產品的消費對象較窄,自行分銷投入成本較大,而對于制造商來說,中低端產品銷售群較大,較易形成規模效應。”
目前代理公司更多地承擔了產品物流管理的功能,負責產品的進、存、銷,利潤很低。采用中間代理分銷商經營產品,企業不僅能以低成本實現本土化的分銷,還能避免向商場等眾多銷售場所催款,便于銷售貨款的整體到位,能有效保證企業資金正常運轉。制造商只需做好產品,并向經銷商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即可。
“企業自行銷售,可以直接面對客戶,獲取消費反饋。但也面臨著喪失行業客戶這類大單生意的可能。”在北京地區代理“冠捷”產品份額最大的北京倚天升科技的一位小姐同樣不看好外企自辦分銷的前景。
據業內人士透露,佳能從去年起在分銷領域的嘗試,使其產品市場份額縮水50%。
吳端認為,外企進入分銷領域,要結合企業的經營實力和規模,并根據企業和產品的優勢和特征進行戰略考慮,還需適應中國的國情,建立本土化的分銷模式。而國內經銷商今后不能只靠銷售所賺取的差價利潤,要注重打造自己的銷售渠道品牌,重視客戶關系的維護,以高質量的服務在業內塑造專業口碑。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追求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利益的最大化,將銷售及售后服務、甚至將研發外包已不足為怪。如果盲目在銷售領域投入太多成本,會增加產品成本致使競爭優勢喪失。
開放影響 尚待時間消化
據記者了解,12月11日后,雖然外商投資企業獲取分銷權相關限制取消了,但是外企分銷權在我國還將處于審批制,獲取分銷權仍需履行一定的審批程序,開放短期內不會出現外企大量進入分銷領域的情況。
曾有專家預測,現階段,國內的產后產業如銷售、物流、售后等行業的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分銷權開放,經營主體范圍擴大,必然會對國內分銷領域產生一定沖擊。分銷權放開的影響要遠大于只放開進出口權的影響,不僅影響外貿企業,也會對商業企業產生沖擊。
但商務部研究院世經貿研究部主任梁艷芬指出,外企要進行產品分銷不可能一蹴而就,外企獲得分銷權對國內相關產業的影響會有一定的滯后性。由于很早就有外企涉足分銷,外企涉足產品分銷對國內企業的影響也隨之漸漸蓄積。因此,分銷權全面開放瞬間對國內分銷企業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分銷領域的開放不同于其他領域。與生產和研發不同,分銷是最需要本地化的階段,需要建立完全融入本地化的經營,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結算、匯款、管理等制度。”張燕生表示,面對競爭已經十分激烈的國內分銷領域,建設網絡、熟悉中國市場,外企完全融入中國分銷市場還需要一個過程。
國內分銷企業在長期的經營中也積累下了人脈、信譽和經營管理經驗。分銷權領域的行業競爭,最終還是要看企業管理、運營水平的較量。但國外先進服務業的進入,對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同樣會有正面效應。張燕生表示,外企競爭的存在實際上反而會強化國內分銷和零售企業的地位,為它們樹立有競爭力的樣板,激勵它們改善經營,提高技術并加強管理。
但業內人士提醒,與分銷領域開放相比,更需要關注的是零售業開放。隨著國際零售巨頭的進入和國內零售企業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制造商拋開分銷商,向零售企業直接供貨,擠壓分銷商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