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政府改革正處在歷史性推進的前夜。在此歷史時刻,從研究和制定推進方略的角度來說,一方面,需要植根本土,對本國政府體制的內在矛盾及其運行狀況,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且鞭辟入里的認識和把握,另一方面,又要開闊視野,借鑒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在政府改革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以作為推進中國政府改革之鏡鑒。
筆者曾和同行專家一起,對北歐三國(芬蘭、瑞典、丹麥)政府職能轉變與制度安排
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考察。北歐國家政府在實施公共服務方面的四大“基本面”:一是提供面向勞動力市場的“民生性”服務:重點是促進就業和增加居民收入,并注重縮小收入差距;二是提供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公益性”服務,重點是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和教育事業,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提供非競爭性領域的“基礎性”服務,即在非競爭性基礎領域的重要環節和關鍵部門,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四是提供促進市場主體正常運轉和創新的“主體性”服務,重點是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推動企業創新。考察表明,北歐國家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面臨變革的新趨勢:第一,公共服務領域的“公平競爭化”趨勢;第二,基礎領域和公用事業領域國有企業“適度民營化”趨勢;第三,注重發揮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作用,呈現“分層負責化”趨勢;第四,政府在實施公共服務方面的“社會分擔化”趨勢。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歷時26年。從當前及今后改革的總體態勢分析,政府自身改革的滯后,是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諸多矛盾的深層原因。因此,要把政府自身的體制改革作為下一步整個改革的重點。中國不同于北歐。由于條件所限,不可能實行高福利制度,但把政府經濟職能的重點轉到公共服務方面來,則是一個基本的方向。根據北歐的實踐,主要應提供面向勞動力市場的“民生性”服務、提供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公益性”服務、提供非競爭性領域的“基礎性”服務、提供促進市場主體正常運轉和創新的“主體性”服務。在實施公共服務的同時,政府還應做好自身應當承擔的管理職能包括規劃協調、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工作,從而把原來的“管制型”政府轉變為“服務管理型”政府,但要對管理作出科學的界定,防止在“管理”的旗號下,使舊的體制“慣性運作”。這里需要強調,政府改革實質是與政府有關的權力和利益關系的再分配,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相關利益集團的阻撓和干擾。作為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服務的政府應該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來排除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推動這場波瀾壯闊的“政府改革”,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性戰役,必須堅決而且穩步地推進。(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