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我國26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面臨的新任務。要實現新的更宏偉的目標,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領導。而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在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上,在現階段,政府轉型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具有實質性的步驟。前不久,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德國技術合作公司主辦的“中國改革國際論壇(第50次)”在海口召開,本報約請部分專家就“政府轉型與中
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撰寫文章。
本報從今日起,開辟專欄連續刊發這組文章,以便更多關心政府改革的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
黨的執政能力是需要通過其具體的執政實踐來體現和反映的。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框架下,黨的執政能力與政府行政能力直接相關。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在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上。在現階段,政府轉型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具有實質性的步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失衡與挑戰,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政府能力建設上。只有抓住政府轉型這個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改革和發展全局性的問題,從而務實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我們正在逐步啟動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使改革的關聯性和復雜性空前地增加。這些,都對政府轉型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顯著加快,開放倒逼改革的格局已經形成。國際競爭進一步加劇,現在講優勢,更多的是指政府效率高、市場完善程度高等。國際分工模式發生了變化,生產要素全球流動方式已經越來越普遍。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了跨國公司的網絡當中。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對政府作用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與世界經濟接軌,市場和產業開放、人民幣匯率、建立和適應國際慣例等問題,都使我們認識到,需要研究國際上的執政普遍規律,加快政府轉型步伐,提高執政能力。
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導者,同時也是被改革的對象。如何重新清晰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政府的邊界的問題,就成為改革進一步深化、完善的關鍵。如何使政府的職能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這里有三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一是研究政府轉型與發展的關系。毫無疑問,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政府的第一要務。20多年來,我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也存在著將GDP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傾向。經歷了20多年改革以后的今天,如何公平地使更多的人享受改革成果的問題已經成為矛盾的新焦點。如果政府的主要精力仍然停留在單純地主導GDP增長上,忽視社會問題,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將會激化社會矛盾,產生懷疑和阻礙改革的力量,延緩改革的目標的實現。
二是研究政府轉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從國際經驗看,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解決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預計在未來10到20年,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可以預期的。但是,經濟社會能否協調發展,卻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必須妥善地解決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由于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經濟基礎的差異,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大、城鄉差距比較嚴重,在公共醫療和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的國家之一,還有腐敗問題。國際經驗證明,發展和收入差距問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完全靠市場機制是不可能妥善解決的。這里需要政府的工作,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引導和合理的調節機制。
三是研究政府必須管什么的問題。中國是一個有著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向全體人民提供社會保障,是我們正在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發展教育、衛生、養老、國防、外交等公共服務事業,政府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推進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作者系全國政協前副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中改院董事局主席)(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