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世咨詢:咨詢不是花錢便可買來的靈丹妙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9日 13:16 《團隊》雜志 | |||||||||
中國TOP10管理咨詢公司特別報道 本刊記者 王曉慧 都說咨詢公司難做,卻有近80%的世界500強企業接受著美世的“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吃著美世給開的藥丸。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美國,管理咨詢已經是一個年收入300億美元、從業顧問超10萬人的成熟行業,而此時的中國咨詢業卻依然處于“點子”時代,很難適應企業“尋找智囊”的需求,介于此,眾多外資咨詢公司搶灘中國咨詢業市場。1970年底,美世開始通過香港向中國內地提供服務,95年開始在北京擁有辦事處,開始為中國大陸的企業客戶提供更多、更直接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與薪酬數據。 9年的風雨兼程,美世突破了“水土不服”的瓶頸,能夠越來越適應本地企業的需要,這勢必對國內的咨詢機構構成巨大的威脅。在危機感的同時,中國本土的咨詢公司更應注重向國際性咨詢機構學習,把他們的成功經驗同自身對本土企業的熟悉、了解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 要說美世,確有值得中國咨詢公司值得借鑒的地方,試分析以下幾點: 信息資源 國際咨詢公司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全球共享的信息資源。美世在中國的薪酬福利數據庫是最完整的,擁有眾多獨創的管理模型、流程和工具,包括全球享譽的3P人力資源管理模型在內。本土咨詢公司沒有強大的數據庫資源,收集信息手段較落后,主要停留在上門調查、電話訪問、表格統計等傳統的方法上;收集的信息準確率不高,時效性不強。 當然,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期,光有資源是不夠的,因此,國內的咨詢公司在積累信息數據的同時,更需要持續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創新咨詢服務產品,實現整體競爭力的升級換代;通過自身不斷的實踐與積累獲得發展;通過重組帶來智慧和能力的聚合。 服務方式 咨詢決不是花錢便可買來的靈丹妙藥,再完美的咨詢方案也只是一張地圖,怎么多快好省地到達目的地還得仰仗實踐者的智慧和能力。中國本土的咨詢公司的發展還不是很健全,往往只能提供一到兩個方面的服務,服務內容相對單一,在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時,國內的咨詢公司經常是只找到問題的一個點。美世為客戶提供的是一體化、全方位的服務模式,包括戰略開發組織結構和經營運作,指導企業可以自己去發現問題。 市場定位 美世在中國的合作企業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像可口可樂、IBM、英特爾、微軟等知名的跨國公司;第二類是大型的中國本地企業,這些企業包括傳統的國有企業,也有新興的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等,如寶鋼集團、中國移動、用友軟件(相關,行情)、滬寧高速、交大昂立(相關,行情)、中國電信、中石化、中海油等;這個群體在中國增長很快,也有能力聘請咨詢公司,是美世看好的最具潛力的主要客戶群體。 中國目前的管理咨詢業還缺乏準確的核心業務定位,并且資金實力有限,公司的客戶大多為中小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營銷培訓、品牌培育、產品代理等初級咨詢業務方面,極少涉及企業戰略、信息決策、遠景解決方案等較高層次的咨詢業務,更沒有像洋咨詢巨頭那樣整體介入企業的經營運作。 中國的咨詢業市場才剛剛打開,市場空間十分巨大,對于正在成長階段的本土管理咨詢公司來說,明確定位、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非常關鍵。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咨詢業是高智能產業,高智能的人才是咨詢業發展的關鍵。西方發達國家對咨詢機構的從業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從業人員必須有學士學位,并且需要參加資格考試,通過考試后獲得資格證書,并登記注冊。政府有關部門在登記注冊和發放資格證書時,嚴格限制其咨詢業務領域,以杜絕跨領域咨詢的現象。而國內咨詢公司中的人才資源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大學教授、專家、學者等人才,但也包括一些素質低下的閑散人員。再有,國內公司對人力資源的策略常是一種掠奪式的收入,只重使用、不重培養,既造成咨詢師的知識與能力難以創新與提升,對公司也缺乏認同感與忠誠度。美世對人才的重視是一種長期決策,他們有內部勞動力市場,員工可以有序流動,這樣有利于對本地員工的提升與培養。 隨著我國加入WTO,外企進入中國,本土企業成長,國企轉軌改制都迫切需要外腦,市場發展空間廣大。目前,國內咨詢業年營業額已超過100億元,并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看來,無論是國際咨詢公司還是本土的咨詢業,對于企業,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能治病的“藥”就是好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