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中小企業作為國內一個重要的經濟個體,長期以來遭受著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一方面我國中小企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已達63%,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已達74%。另一方面在全部信貸資產中,中小企業的比率不到30%,70%以上的銀行信貸由國有部門利用,而國有部門目前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不到30%,目前這種不公平現象正得到社會的關注,各種提議和
措施也正在落實或實施,如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成立中小企業局、政府牽頭組織銀行對中小企業進行貸款等等。但筆者認為要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于中小銀行,為什么說中小銀行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主要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天然的聯系,中小銀行通過市場方式選擇貸款對象,既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中小銀行的發展。
從目前我國投融資體系來看,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民間資本。盡管隨著全球銀行業兼并重組浪潮的興起,固然是一個個“超大銀行”應運而生,但由于種種原因,其服務對象仍主要是各大企業、跨國公司等,中小企業很難從其中得到資金。另一方面,中小商業銀行也并沒有就此消亡,反之,中小商業銀行也有蓬勃興起之勢。這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在新經濟中的地位的提高。
我國中小企業現階段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首先,隨著我國國有經濟結構性調整,國有資本將逐步從一些競爭領域退出,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其次,我國加入WTO后,我國按國際慣例在給予外資企業以國民待遇的同時,也將給予中小企業在市場準入、籌資融資、稅收政策、進出口貿易等方面的“國民待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再次,隨著我國進入全面經濟建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均年收入的提高為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提供了十分廣闊的國內市場。
對中小商業銀行而言,盡管劇烈競爭導致利潤空間有限,但全國中小銀行的數量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與地位仍呈蓬勃之勢。目前我國銀行機構密度、信貸服務機構的人口覆蓋率和企業覆蓋率都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我國平均每兩萬人1家銀行,大大低于美國每兩萬人5家、德國10家、意大利8家的水平。我國平均每千戶企業擁有9家銀行,美國的這一指標是3家,德國是13家,意大利是44家。這些差距也顯示了至少我國銀行在數量上有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金融資產擁有量較少,金融需求多樣多樣,對資本成本的承受能力低,中小型的商業銀行具有內部組織結構少、機構精、管理成本低、經營靈活、交易成本低等特點,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更能適應我國發展的要求。
中小企業和中小銀行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空間,但兩者又都面臨巨大的沖擊,只有建立戰略合作的投融資關系,才能達到兩者的共同發展。作為中小企業,或由于缺乏流動資金而難以擴大生產規模,或由于設備陳舊而導致產品質量差,或由于生產原材料集中收購急需集中大量的資金等原因,卻無資金來源而失去機會,最后致使企業發展失去動力。同時中小銀行由于自身的規模過小,競爭實力有限,無法與大銀行抗衡,也必需另辟蹊徑,尋找服務對象。因而客觀上中小企業和中小銀行存在建立戰略合作的投融資關系的必要性。
首先,從經濟實體的市場層次來看,中小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是處于同一市場層次的經濟實體。它們在組織、技術、效率、服務等方面有很多相似點,是水平相當、作用互補的配套、合作關系。規模巨大的國有商業銀行,難以適應中小企業的那些短、平、快資金需求,特別是規模很小的個體企業。而中小銀行為之提供資金服務,無論是從降低成本的角度,還是從服務便利的角度看,都是最合適的。
其次,從體制上看,中小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具有體制上的對稱性。兩者中的大多數同為傳統體制外的新生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也起到一定作用,但體制上的不對稱,使得這種支持難以把兩類企業的發展融合起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內外約束機制的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更謹慎。而中小商業銀行則克服了這一體制性原因,并在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中,自身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第三,地方性的中小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以及當地的中小企業和居民,也主要用于當地的經濟建設,其經營決策主要以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方針為取向,在市場定位時應選擇積極主動地配合地方政府確定的地區性發展戰略及其支柱項目。這樣易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利于銀行發揮其在當地所具備的地情緣、人緣、信息、網點優勢,樹立在當地的品牌和威信,而這正是大銀行所不具備的。因而,中小銀行應加強同中小企業的戰略合作關系,達到銀企的“雙贏”、“雙活”。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