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打工者,很多人都會自然地想起這樣一幅畫面:春節過后的火車站廣場上,衣著土氣、口操方言、手提編織袋、身背大包小包,三五成群,隨處可見。然而,如果現在還用這種老眼光來看待外出打工者,你常常會發現自己“判斷失誤”。
實際上,隨著社會發展,進城務工群體也在逐漸分化。和老一輩的打工者相比,新生代務工群體年輕、有知識、有想法,在城市生活中格外活躍,日益引起關注。
來自安徽大別山區的徐春秀中專畢業沒有找到工作,一直在外打工。從1999年到現在,她從廣州、深圳輾轉到了蘇州。“在城市里感覺自己就是一塊干海綿,拼命地吸取。”電話那頭的她開朗、健談。在打工者中,“徐春秀們”是很活躍的一群,他們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漸凸顯。這個群體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城市生活,盡管作為一名“城里人”的基礎“還不牢固”,但他們基本上都打算以后不會再回農村了。
針對2004年年初在珠三角一帶出現的“民工荒”,有關人士分析,新一代打工者多出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有更多想法,流動性很大。正是這種變化,導致勞動力在行業和地區間出現結構性短缺。然而,遠離家鄉、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和就業壓力等因素也讓這個充滿夢想的群體經常體驗到生活的沉重,往往對前途感到迷茫。
有關專家認為,新生代務工群體和農民工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沒有種過地,受過比較好的教育,從事的職業也非一般農民工所能比,“基本上已經和城市融合了”。但另一方面,“這些人又沒有取得城市身份,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所以他們的生活和情緒都容易出現波動。”目前我國針對新生代務工群體的研究還比較少,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群體人數必然還將逐漸擴大,十分值得關注。張興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