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國金融機構、跨國制造廠商、海外租賃公司加緊搶灘國內租賃市場,而國內制造廠商和內資租賃公司卻因為缺乏從事融資租賃的資格舉步維艱,這種“對外開放、對內限制”的體制使我國租賃業陷入了長期的困境。
據了解,目前國內能合法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只有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12家金融租賃公司,以及40多家由原外經貿部批準的中外合資租賃公司;而由原國內貿易局主管、附
屬于制造廠商、以產品促銷為目的的幾千家內資租賃公司,則無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資質。在法律地位、準入門檻、業務范圍、稅收待遇等方面,三類公司處于不平等地位,存在“扶外抑內”的傾向。
由于體制限制,20多年來,我國租賃業徘徊不前,成了一棵長不大的“小老樹”。據《世界租賃年報》統計,2003年,全球租賃總額達4616億美元,美國、日本、德國分別以2040億美元、621億美元和398億美元位居前三名,而中國的租賃額只有22億美元。從租賃業市場滲透率(租賃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比例)來看,美國31.1%,加拿大20.2%,英國15.3%,德國9.8%,日本9.3%,而中國只有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日前表示,在中美、中歐的WTO雙邊協議中,都包含了允許國外廠商在中國運用融資租賃手段促銷產品的條款,這為海外銀行、跨國公司、租賃公司大舉進軍中國租賃市場鋪平了道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逐步兌現,外國制造廠商開始以融資租賃方式在我國全面推銷其產品。
一方面,外國銀行通過分兵突進的方式,分別設立證券、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在我國市場實現了客戶資源的共享,實際上搭建了金融服務的混業經營平臺,為下一步大規模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跨國制造廠商通過設立租賃公司,把金融服務和租賃營銷體系引入中國。譬如,卡特彼勒、英格索蘭、通用電氣、IBM、惠普、西門子、日商巖井、德國大眾等跨國制造企業,已經或正在搶攤潛力巨大的中國租賃市場。眼下,干線飛機、醫療設備、通訊設備等領域的跨國制造廠商通過國內外的租賃機構,以租賃營銷方式占據了我國大部分市場份額。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租賃市場“跑馬圈地”,我國制造業在營銷方式、流通渠道方面遭遇嚴峻挑戰。
上海租賃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俞開琪認為,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我國一直把這種以促銷為目的、以服務貿易為特征的融資租賃列人金融行業而實施過度監管,把眾多從事促銷租賃的內資租賃公司拒絕在準入門檻之外。由于缺乏合法資質、外部環境不寬松,廠商租賃公司和其他內資租賃公司一直處于弱小、分散、無序的經營狀態。我國租賃業處于“幼稚期”,制造廠商還停留在以一次性買斷為主的營銷方式上,遠遠落后于國際現代營銷的潮流。
夏斌認為,我國現階段租賃公司的多頭管理體系,是由于歷史原因及相關部門對融資租賃理解的分歧造成的。事實上,只要租賃公司不涉及公眾存款與同業拆借等其他金融行為,融資租賃只是一種以資產買賣為背景的商業信用行為,單個廠商經營行為的失敗不會嚴重威脅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也不存在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問題,因此不應該歸入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中。
據介紹,在美國,租賃業不僅成為僅次于銀行信貸的第二大金融工具,更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和刺激消費的重要杠桿,具有刺激投資需求、推動信用消費、配置社會資源、促進企業理財、拉動國民經濟等綜合功能。美國已成為全球融資租賃中心,租賃總額占到全球45%。俞開琪分析,租賃業在美國之所以如此發達,主要原因一是政府高度重視,鼎力支持。二是制造廠商全面介入。
俞開琪認為,內需難以拉動、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及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痼疾一直困擾著我國經濟。發展租賃業,不僅有助于解決這些難題,而且對我國制造業的崛起將產生深遠影響。我國有關監管部門應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使租賃業這一朝陽產業盡快走出“只見曙光,不見日出”的尷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