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慶的話是說給周小川、尚福林聽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6日 11:20 中華工商時報 | |||||||||
    香港股市幾分錢一股的“仙股”在大陸也出現了,不過不是在A股的流通股市場,而是出現在法人股的拍賣市場。     媒體的報道稱,在經過了三次流拍之后,*ST英教終于為其1.3億股法人股找到了買家,全部的作價是656.4萬元,折合每股人民幣是0.05元,也就是說5分錢一股,同期A股市場,英豪科教的股價最低跌至1.05元,神秘買家入場的消息公布后,英豪科
    英豪科教并不是這個上市公司最初的稱謂。改組之前,這個上市公司的稱謂是廣華合纖,改組后一度叫歐亞農業(yè),最后才稱英豪科教。     眾所周知的原因,從廣華合纖到英豪科教的過程,就是上市公司股份翻番的過程。據記者的統(tǒng)計,如果考慮股本300%的擴張因素,那么股價在復權后已經高達58元,漲幅是1000%,而最終鉛華洗盡,英豪科教的凈資產是負的2.2億元。換句話說,英豪科教早已資不抵債,應該破產退市,每股0.05元的價格,不是太低而是太高,更不用說A股的股價了。     如果ST英教破產,那么它的股價應該是多少錢才合理呢?     從這個角度講,退市渠道不暢的中國股市永遠都存在著泡沫的空間,永遠有那么一批垃圾公司把市場率抬高至一個令人不安的高位,從而對市場的實際性低迷形成掩蓋并給“估值論”找到現實的證據。     高的不高,低的不低,這才是中國股市在估值時面臨的最大問題。     周正慶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證監(jiān)會的前任主席。在他的眼中,中國股市目前的低迷是不正常的,一些股票價格的下跌也是不正常的,投資者的財富大幅度縮水更是不正常的,應該采取符合市場和中國國情的政策措施,使這種現象出現轉機,使某些過低的股票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作為證監(jiān)會的前主席,如此具體鮮明地指出股票價格過低的,周正慶是第一人。     周正慶認為從2001年初以來,中國股市指數進入持續(xù)低迷期,上證指數從2245點下落到1300點,和中國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上市公司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形成鮮明的對照,而出現這種現象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對虛擬經濟缺乏認識和理解,不善于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發(fā)揮好這個尚不成熟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功能。     除了認為股價過低之外,周正慶認為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管理層思考。     思考之一是如何把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兩者有機結合并協(xié)調發(fā)展,在研究、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的時候,充分考慮到資本市場的復雜性、特殊性和敏感性,確保資本市場穩(wěn)步發(fā)展。因為,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妥當,往往對股市帶來重大影響,而且對投資者信心產生負面的影響。     思考之二是在資本市場中,股票價格標準如何確定?中國可以不可以在實現GDP持續(xù)增長,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高,監(jiān)管能力不斷加強的條件下也實現股市的持續(xù)繁榮?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國家,在資本市場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股票的估值標準究竟如何來確定?     周正慶的話一半是說給周小川聽的,另一半是說給尚福林聽的。     作為周小川的前任,周正慶顯然對后任倡導的國際化和市場化有自己的看法,對于開始于周小川任上的擠泡沫有自己的判斷,對于周小川任行長的央行制定的貨幣政策有自己的期待。     作為尚福林的前任的前任,周正慶顯然對后任的后任的作為有自己的保留,對于尚福林的低調有自己的解讀,對于“估值論”更有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     周正慶的演講一定程度上也流露出管理層、決策層的分歧,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層的焦慮和擔憂。     項懷誠的講話也證明了這一點。     項懷誠是前財政部長,現任的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理事長曾經在國有股減持的當天,在央視評論稱之為股市的重大利好,從此為全國的股民所銘記。     此一時彼一時,現在輪到項懷誠作為投資者入場,他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市場的呢?     截至到今年的9月30日,社保基金的總資產是1489億元人民幣,其中股票資產是133億元。社保基金2003年按成本方法核算的收益率是2.71%,在前2年股市下跌中能夠如此,實屬不易。     一方面,項懷誠呼吁盡快出臺社保基金直接入市,一方面項懷誠又呼吁要促進資本市場穩(wěn)步發(fā)展來完善社保基金的投資環(huán)境,降低社保基金的風險。     辦法是什么?一是妥善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二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是建立對沖機制。     聽話聽音,項懷誠期望的是“努力制造條件實現社保基金和資本市場的共同繁榮”。     怎么制造資本市場的繁榮條件呢?     成思危提出恢復股市本質,恢復股市的有效融資和有效投資。沒有收益的投資肯定是無效的,無效的投資注定不可能持久,而有效的投資又來自于有效的融資。很難想象,建立在為國有企業(yè)解困脫困服務基礎上的股市融資能夠產生效益,能夠為投資者帶來回報。最終的結果必將是走向融資的反面,圈錢。     圈錢,這就是最廣大的投資者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改變,中央政府任何救市政策都會被覺悟的人們當作逃生的機會,都會無功而返。     早在尚福林上任之初,水皮就建議尚主席停止一切旨在圈錢的擴容。遺憾的是新股發(fā)行的政策一改再改,但是擴容步伐卻越改越快,胃口越改越大,投資者的信心終于一點一點被吞食殆盡,只剩下“國九點”在初冬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     國有企業(yè)三年解貧脫困,這是上屆政府立下的軍令狀。如果迫于壓力,股市擴容要為政治服務,那么這種壓力,現在還有多大?     數據顯示,2003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實現和上繳的稅金分別為4951.2億元和8104.5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和16.7%。2004年1-8月份,國資委監(jiān)管的186家中央企業(yè)累計實現的利潤達3203億元,同比增長45.6%,全年將超過4000億元。     如果國資委的數據沒有作假,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國有控股公司對上市融資的饑渴沒有以前那么強烈,客觀為股市的休養(yǎng)生息創(chuàng)造了條件?能不能這么理解黃菊副總理所稱的中國股市迎來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對于國有企業(yè)而言,改制是目的,還是上市是目的?這個問題到了弄清楚的時候了。     銀監(jiān)會副主席唐雙寧在第二屆國際金融論壇上提到中行建行上市時間時表示,改革的緊迫性要求我們有一個大的改革時間表,但上市沒有時間表。上市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過上市對現有機制和股權結構進行徹底的改造,并接受資本市場的外部監(jiān)督和市場檢驗。進行上市進度比賽沒有意義,片面追求上市的速度,就會影響上市的質量,最終欲速則不達。     先改制后上市是對邊改制邊上市的修正,這意味著先市場后融資的股市新政已經醞釀成熟。唐雙寧否決中行建行的上市時間表究竟背后有什么深刻的意義還有待觀察。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央政府意識到了“圈錢”對于市場才是真正的“致命打擊”,真正能把股市推翻的決不是海歸派,而是政府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