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媛
已連續舉行22屆的“上海羽博會”日前在該市工人文化宮和正大廣場、新路達百貨等地同時開幕。參展的一些羽絨行業巨頭對今年羽絨服的市場走勢均顯焦急。
一急原料漲價。受“禽流感”影響,今年羽絨原料比去年漲了25%—30%。95%的白
鵝絨,去年每噸價格30多萬元,今年漲到了40多萬元。以一條1500克—2000克重的羽絨被為例,成本就多了幾百元。以鴨絨為主要原料的羽絨服,由于用料在200克左右,受影響較小,但成本也上漲了幾十元。目前行業競爭激烈,原料上漲又不能全部轉嫁于零售,廠家只能咬緊牙關硬挺。
二急氣候反常。今年遲遲不入冬,讓靠天吃飯的羽絨行業干著急。雖然近幾年的暖冬氣候,羽絨行業已經把設計重點放在了“小、輕、薄”上面,但同羊毛、中空棉等產品相比,羽絨服、羽絨被的“殺手锏”就在防寒保暖上。筆者在展會現場看到,盡管廠家想盡辦法開發出了袖籠、羽絨棉鞋、護腰、護肩等小件,但營業員普遍反映,天不冷下來,羽絨產品就無法旺銷。
三急競爭激烈。由于前幾年同其他輕紡行業相比,羽絨制品利潤還比較豐厚,因此,涌入了大批競爭者,原來比較有序的競爭環境被打亂。一些小品牌廠家拼命地“反季節銷售”,惡意透支有限的消費能力,讓一些主流廠家深受其害。筆者采訪不少主流廠家時,他們都呼吁行業協會應該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自律,形成有序的競爭環境。
四急外銷壁壘。雖然一些有眼光的羽絨企業早已把眼光放到外銷市場,然而,隨著中國加入WTO,紡織品進入后配額時代,一些發達國家市場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手段越來越多:歐盟加強了羽絨制品微生物檢驗,對衛生指標和蓬松度也制定了詳細標準;美國把鵝絨中含鴨絨的比例限定在10%以下,并提出對中國羽絨加工企業進行消毒許可認證;日本對羽絨的清潔度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而國內不少企業,羽絨加工手段依然沿用上世紀80年代的工藝,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上投入不足,缺乏對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外銷市場遇阻后,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
《市場報》 (2004年11月16日 第二十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