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理財產品進入競爭時代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6日 09:48 上海證券報

    據統計,國內目前20%的人掌握著80%的金融資產,而在全部儲蓄中,10%的人占有了66%的比重,國內超過100萬資產的家庭已經超過1000萬戶,個人金融資產在結構上的過度集中決定了理財已成為一種現實需要。最近,各種理財新品種層出不窮,這不僅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也將各類金融機構帶入到了一種全新的競爭格局中。本次"讀者討論"刊出的稿件反映了投資者對發展理財市場的期望。

    西南財經大學 李偉:銀行、保險、基金、券商:誰更有優勢

    隨著政策面的逐漸寬松,中國內地的理財市場逐漸進入了"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大時代,各類理財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那么作為這場激烈競爭的主體------銀行、保險、基金、券商這四者又各具備什么樣的優勢與劣勢呢?誰又將笑到最后呢?

    從銀行來看,其劣勢主要有兩點:一是在于投資渠道較為狹窄,目前我國仍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銀行資金不能進入股市,這意味著銀行理財品種的收益率不可能太高,因此其客戶將以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為主;二是在于銀行開展理財業務起步較晚,而且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通曉各方面金融知識的專業理財人士。但銀行發展理財業務的優勢也很明顯:首先目前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已經突破了30萬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總資產的95%。銀行業龐大的資產既為銀行理財業務提供了充足的信譽保證,同時由于各大機構理財業務的主要定位就是吸收銀行系統原有的儲蓄存款,而銀行在這方面無疑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其次銀行在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操作方面既具備規模優勢也有豐富的操作經驗;最后銀行營業網點眾多且分布廣泛,這點優勢在目前各公司理財產品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就特別突出了,事實上目前相當大比例的基金和分紅險就是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

    近段時間來保險市場最為熱鬧的就是有關保險的"泡沫論",有專家指出目前占據國內保險市場半壁江山的分紅險是泡沫。其實國外分紅險發展一直都很健康而且也占據了保險市場的主流。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分紅險既有理財功能同時又具備一定的保險功能,因此其發展迅速也在情理之中,這也是保險公司理財最大的優勢。但筆者認為仍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制約著分紅險的發展:一方面是從近年的實踐來看,分紅險的投資收益往往不高。由于保險公司在基金和國債市場收益欠佳甚至出現了保險業務收益補貼投資業務的倒掛現象,特別是在目前加息的大背景下分紅險面臨了更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分紅險作為將保險和投資有效結合的產品,其對人員素質要求非常高,而保險公司目前的人員結構顯然很難滿足這些要求。

    基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其理財業務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首先,基金在理財業務上起步較早,目前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而且相對而言歷史包袱較輕;第二,目前基金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和成熟的產品群,能更廣泛地滿足客戶需求;第三,基金運作透明度高,市場形象較好;最后,目前基金在整個金融行業中從業人員素質是最高的。但基金發展理財業務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是基金的管理費率太高,目前股票型基金年托管費約為1.5%,這個比例相當于一年期存款(稅后)的80%,也遠高出券商新推出的股票理財產品1%的費率。第二,基金的銷售目前越來越依賴券商和銀行,如果這些機構將來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基金的銷售可能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最后,與銀行、保險、券商相比,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往往較小,能給客戶提供的最后保障較少。像此次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理財產品推出的2億元風險賠償,基金公司如果沒有外部單位提供的支持是無法提供的。

    從此次中信和光大推出理財產品后市場反應看,券商理財業務還是有廣闊發展空間的,筆者認為其優勢集中在一點:券商在股票市場上摸爬滾打最久,對證券市場最為熟悉,而且此次試點券商的素質都比較高。此外,為了順利推動新產品的發行,券商還在管理費率、風險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創新,這些都吸引了市場的眼球。但是其發展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首先是券商近幾年的經營狀況很不理想,以往的委托理財業務時常有糾紛出現,個別券商甚至還出現過挪用保證金的行為,因此能否喚回投資者的信任將是券商理財業務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其次,券商能否在理財業務和自營業務以及其它業務間設立有效的防火墻以阻止各類風險的傳播與擴散;最后,券商創新產品的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及時、全面、準確也是其業務成敗的關鍵。

    目前國內理財業務剛進入一個"戰國紛爭"的時代,但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其發展空間還相當廣闊。那些充分揚長避短,在產品開發與創新、風險防范、經營管理等方面特色突出的機構必將在最后勝出。

    冉亞玲:理財之道 安全第一

    不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手頭錢多了總是要想方設法打理一下。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理財產品不少,但是仔細比較下來,真正能讓投資人放心的卻沒有幾個。

    券商委托理財一度曾經是上市公司趨之若鶩的"香餑餑",現在隨著證券市場幾年熊市,已經變成了上市公司利潤報表中的"最傷心的痛"。委托理財成了"委托理虧"倒也罷了,以證券投資為專長的券商又接二連三地曝出自營黑洞,從主動做莊到被動套牢,再下來就是高位跳水,動不動就是虧損幾十個億,真難以讓投資者再敢去投資券商推出的所謂理財新產品。

    投資基金號稱是專家理財。但是根據晨星(深圳)金融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11月4日,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回報率僅為1.6%;配置型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回報率僅為2.1%;債券型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回報率竟然是讓人不可思議的--0.11%。專家理財高明在何處?

    國債一向是以無風險債券、金邊債券著稱,但是隨著債券市場利率走低,儲蓄存款利率又受到加息周期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國債也不能成為理財的主力品種。

    市面上一些保險產品也曾打著理財的旗號吸引投資者,但是在讓投保人忘卻投保的根本目的是取得保障,而糊里糊涂地把錢交給保險公司料理了一段時間以后,才發現所謂的"投資分紅"、"投資帳戶收益"都是不能實現的"假定收益"。

    有的理財專家講:"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要選擇不同的理財產品來分散投資風險";又有理財專家講:"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樣才能集中精力管理好理財產品"。其實,風險總是與收益并存的,不論是一個籃子還是多個籃子,首先要保證籃子結實耐用才好。理財的目的不是在于賺得多,而是在于賺得持續、穩定、長久。不久前國家有關部門聯合頒布的《個人債權及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收購意見》中有關"個人債權本金10萬元以上部分九折收購"的條款更是給投資人上了一堂金融風險教育課。

    看來面對層出不窮的理財產品和變化多端的理財產品營銷手段,投資者還是要把"saftyfirst(安全第一)"多在心里默念幾遍才好。

    施國華:呼喚"核心競爭力"

    短短幾年,中國金融行業的理財服務市場已是生機勃勃,尤其是今年以來,各金融機構爭奪理財市場份額的競爭愈演愈烈。這種競爭有望在未來進一步加劇。有關權威專業機構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四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查顯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則表示需要個人理財服務。專家預測,未來10年,我國個人理財市場將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長。

    然而,到目前為止,各大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高端客戶理財服務多數還只是構建了一個服務的平臺,雖然容納了眾多服務品種,但是其中的細分層次、價值挖掘和整合的程度還遠遠不盡如人意,多數只是形成一個現代金融服務架構的雛形。特別是受分業經營以及服務水平影響,為高收入群體所設計的個人理財服務的趨同性越來越明顯,各種服務品牌之間的服務差異性日漸弱化,難以形成獨樹一幟的產品核心競爭力,無力滿足高收入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理財需求,與國外知名金融機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這種差距必然使國內的個人理財業務在未來金融業全面開放的格局中處于被動局面。因此,如何培養一支熟悉市場、資本、金融、投資、貿易等多方面知識,具備靈活運用各類金融商品和投資衍生工具的能力和經驗的理財隊伍,如何根據客戶需求,對各種個人金融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業務組合和創新,產生出滿足高端客戶增值、保值資產及安全、方便投資需求的個人綜合金融產品,成為國內理財市場的當務之急。

    可喜的是,國內一些商業銀行逐步開始對顧客的需求做深入細致的研究,不斷了解顧客的消費心理、需求特征、行為偏好,認真研究各種顧客服務理論,解構顧客的需求層級,靈活整合自身資源,推出有自己個性的理財產品,努力為顧客提供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實現客戶價值的飛躍。

    商品經濟時代就是品牌時代,而品牌的樹立必須依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理財產品只有注重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為客戶實現增值最大化,提高客戶的認同感,進而推動銀行贏利模式的轉變。

    陳麗棠:財富管理市場 尚需厲兵秣馬

    麥肯錫曾給中國個人理財市場算過一筆帳,2002年中國個人理財市場利潤達310億美元,預計利潤增長率16.5%,到2006年將增長到570億美元。對中外金融機構而言,中國的理財市場是塊巨大而誘人的"蛋糕"。財富管理業務在全球快速增長,而在中國卻還處于萌芽起步階段。

    雖然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跟國外在外延上仍存在巨大差異,但從他們緊鑼密鼓地進行理財產品設計中明顯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意識到這種挑戰并努力地提高競爭力。分業管理體制限制了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和財富管理業務上的跨度,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金融產品的單一。隨著混業經營體制的漸行漸近,銀行獲準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為其靈活設立理財產品及拓展業務提供了有利前提。在長期壓抑的金融環境下,國內客戶的需求與國外的相比顯得非常低,他們大部分只要求資產的安全性及較銀行儲蓄利率稍高的增值。加上證券市場連年的低迷,大部分人成了風險厭惡者,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推出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所以一些兼具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產品往往在無須大量宣傳的情況下就被一搶而空。這種低要求對金融機構來說至少在目前是一種有利因素。但金融機構不能因此高枕無憂。

    在推出理財產品上,筆者認為更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重質量,重誠信,善始善終,杜絕理財產品"爛尾樓"現象。理財產品銷售后并不意味交易完成,而是標志著持續數年的后續服務,這期間如何經營,如何控制風險都成了重要課題。有的機構在銷售產品時說得動聽,可沒過多久自己卻被接管了。二是理財產品的設計應更加"平民化"。金葵花指數是都市高收入人群的理財指數;光大銀行"陽光理財"起購點為11000元;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接受單個客戶金額的起點都很高,限定性產品至少5萬元,非限定性的要10萬元,對于普通中小投資者顯然是高門檻。市場需要更多人性化設計的產品。

    盡管目前中國金融監管方還不允許國外銀行的產品在中國境內落地,境外金融機構負責人也認為目前啟動中國市場為時尚早,起碼要等5年以后,外資銀行才會獲準經營國內居民的業務,國內金融機構還是要在"保護期"抓緊時間厲兵秣馬,在機構外部的重新整合,內部架構重組轉型,產品設計,人員儲備等方面做好相應準備,趕在外資機構之前切好"理財蛋糕"第一刀。

    邱亞楨:理財業務要有統一的監管標準

    近期市場上券商、銀行、基金、信托投資公司等各種金融機構相繼推出一些理財產品,在名目繁多的委托理財服務中,盡管形式不盡相同,但就其財產關系性質而言,均屬信托方式。這些理財產品在法律關系、所承擔的責任以及產品功能上都具有趨同性。但在我國現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下,不同的金融機構分屬不同的監管機構,因而出現了同類性質的金融業務監管標準不一致的現象:

    一是受托人的主體資格問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政規章規定,信托投資公司是資金信托業務的唯一主體。但在受托人主體的資格的法律界定上,現行的《信托法》和《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出現了一定的沖突。

    二是監管標準的不統一。在金融實踐中,各類金融機構的委托理財產品中具有很強的替代性,存在直接的競爭的關系。監管標準的不統一,造成各類金融機構競爭條件事實上的不平等。還有稅收、破產財產清償處置以及會計制度等等,這一狀況將直接影響到委托理財業務的風險防范。

    三是對現行的以金融機構分業經營為基礎的金融監管體制構成了挑戰,F行的分業監管體制是建立在不同金融機構分業經營基礎上的,但就委托理財業務而言,這一前提實際已被打破。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不同金融機構的功能正趨于融合,因此以金融機構劃分金融功能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因此,隨著委托理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有必要統一金融機構委托理財業務監管標準以保證競爭條件的大體平等,統一委托理財業務對消費者的服務標準,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以促進委托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

    方永根:信托產品的起點要低一些

    當每次推出信托理財新品時,不少投資者想方設法從股市里抽出一部分錢,去買信托產品。但現在購買信托產品的起點較高,一般要10--20萬元。這就將許多一時拿不出這么多錢的投資者"拒之門外"了。難怪有人將購買信托產品稱之為"富人的游戲"。

    在當前各種理財新品不斷推出、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信托投資公司在推出信托新品時,如能做到投資項目的風險小一些,投資受益高一些,購買起點低一些,服務態度好一些,一定會更受投資大眾的歡迎。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理財產品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阿拉法特逝世
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2004珠海國際航空展
第六屆孫子兵法研討會
有影響力企業領袖評選
2004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高峰親子鑒定風波
今冬采暖季節實用攻略
新北京規劃為宜居城市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