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標、流標……”這是今年成都的拍賣會流行語。
“上河城三次拍賣三度流標、成都外貿大廈數(shù)次拍賣數(shù)次流標……昨日國信大廈又以流標告終”。流標之后再降價拍賣,“樂山大廈拍賣流標后,將起拍價從5800萬元降至4200萬元,成交了;馬建國別墅一拍流標后,降價270萬元,拍脫了;國林農場三次流標,最后從1300萬元起拍降價70%,昨日以400萬元成功拍出”。
業(yè)內人士感嘆,成都的拍賣會已形成怪圈:“流標—降價—再流標--再降價—成交”。昨日,多家拍賣公司負責人就此發(fā)表了看法。
拍賣國信大廈的四川聯(lián)拍的王可副總經理表示:“今年大標的(一般指上千萬元的標的)流標最為頻繁,一般拍賣公司拿到這些標的都很頭疼,而小標的(100萬~500萬元的標的)成交比較順利”。
為什么會造成大標的出手如此困難呢?王可表示,一般大標的動用的資金很大,就拿國信大廈來說,賣家要價8900萬元,而買家對拍賣該項目需要一個考察和討論的過程,往往時間倉促導致拍賣失敗。
一拍賣公司老總分析,成都近來的不少拍賣屢屢流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賣家期望值過高,導致標的起拍價格虛高;另一方面,買家也學精了,一些經驗老到的買家知道拍賣流標后,下次拍賣肯定會降價,因此不會輕易出手。比如昨日參加國信大廈拍賣的報名者只有2家,但是有意想來探聽虛實的就有3、4家。他們不出手主要是在等待標的降價后的利潤空間。
同時,一老總認為,今年政府出臺的多項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使投資者資金流轉不暢,自然會減少投資。根據(jù)往年的成交記錄,川內的大標的絕大部分基本上都是被沿海投資者競拍走。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投資者少了,四川的大標的自然成交率低、而流標率高。(王琮琦賈繼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