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參加了一個“利用外交資源實施‘走出去’戰略高層研討會”。說實話,此類研討會一般大同小異,企業一次次地期待,一次次地落空,主要原因是原則性的東西太多,實際的東西太少。
本次研討會令記者感覺有點新意。“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政治外交,而輕視經濟外交。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有新思想。”在企業如何利用外交資源這一問題
上,外交學院院長吳健民非常強調思想的力量。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平教授說的更直接:“從歷史至今,中國始終是政治外交優先,而西方則是經濟外交優先,這一差別導致了我們多次錯失歷史發展機遇。”
學者的話預示著中國的外交理念正在發生重要變化。
外交資源彌足珍貴,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眾多領域;在其外延上,還包括了對國際關系和國際形勢的多邊及國別研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這些資源在很長時間里好像和中國的企業沒有直接關系。但在今天就不同了,企業要“走出去”,這些資源對企業決策就十分重要。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按吳健民的說法,在企業的心目中,外交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大多數人并不了解我們的駐外使館在干什么,我們的大使在忙什么。
基辛格名氣夠大,他離開白宮之后就利用他的外交資源成立了一個咨詢公司。一次吳健民問其公司業務,答曰:只做兩件事,一是有企業想去某國投資,前來咨詢,公司就告之能去還是不能去;二是如果能去,就進一步告之有關項目應該去找何人和何部門,并幫助聯系。基辛格對吳健民說,他的生意“非常好”。
相形之下,中國企業在如何運用外交資源方面則沒有一個明晰的概念。一方面是企業在外面瞎闖亂撞,連基本的國別信息都不掌握就準備去投資設廠,結果是糾紛不斷,麻煩不斷。另一方面,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退休駐外大使和參贊一旦離任退休,其所擁有的駐在國政治、經濟和市場信息,以及長年積累的人際關系,就成閑置資源,束之高閣。吳健民說,中國真正了解世界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在西方國家,海外華人很多,但能躋身上層社會的少之又少。所以他認為,有效地利用現成的外交渠道,是企業直接同駐在國政府和企業打交道的最好途徑。
針對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外交界和學術界有關人士提出了很多有創見的看法,對于準備“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而言,這些看法值得一聽。
外交部領事司司長羅田廣對與會代表說,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針對中國人的恐怖事件不再限于單純的金錢勒索,而是開始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目前,中國外交的危機處理機制基本能夠應對當前的局面。他呼吁盡快建立官方的基于國別的“海外投資安全評估機構”,向企業無償提供投資目的國的政治與安全信息。同時還要借鑒美、歐、日“官民并舉”的做法,鼓勵市場化的民間機構參與國際安全評估。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陸忠偉建議,將保護海外企業安全列入國家危機處理機制,同時,還應在私人保安公司的政策上有所突破,因為按照國際慣例,私人保安公司在某些情況下,能夠發揮軍隊不能發揮的作用。陸忠偉特別告誡企業,長期以來,我們的宣傳存在著一個觀念誤區,認為在很多國家“中國人是最受歡迎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激烈的國際商戰中,只有利益是至高無上的。西班牙燒鞋案就表明了一種民間情緒,而西班牙政府只承諾依法懲治暴行,但始終未對中國受害者道歉。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平教授也認為,很多國家的政府對中國企業是友好的,但民間的評價卻不高甚至是負面的。他說,企業降低海外經營風險,不能只靠外交機構和政府的事后處理。我們不能在國外市場賣了商品卻失去了人心。中國企業一定要研究當地文化和民眾心理。如果我們賣價高一點,拿出一部分利潤做一點慈善捐助,就能改變中國人的形象。尤其在西方國家,教會和民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遠遠重于經濟生活,中國企業對此不可視而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