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對農業結構調整與效益農業發展的分析研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5日 1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省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供求逐漸進入買方市場,糧食、生豬、柑桔等大宗農產品普遍出現賣難,1997年下半年農產品收購價格總水平首次出現下跌,但優質農產品仍供不應求,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突出。1998年我省農業生產進入全面的結構調整和優化時期。2000年中央提出戰略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2001年我省及廣東、海南等省在全國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農民有了更大的生產自主權。2003年后由于供求關系變化等原因,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
    自1998年我省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以來,六年過去了,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在新形勢下,我省又該如何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效益農業。本文從全省農業發展的角度,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1998年以來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情況和特點     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作出的世紀抉擇。1998年12月,浙江省委九屆十四次全會通過了《浙江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我省在全國比較早提出了效益農業概念。所謂效益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為載體,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現代農業。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使得發展效益農業有了可能和空間。效益農業的良好發展,加快了我省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一)農林牧漁業結構優化,但進展不快,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內部結構調整明顯。     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我省農林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2003年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比1998年降低2.9個百分點,牧業和漁業比重分別提高2.2個和1.5個百分點。但總的來看,四業結構變化不大,特別是牧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與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比較,2003年牧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僅略高于海南省,排全國倒數第二位。與《浙江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提出的畜牧業產值應達到30%以上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見表1)。     表1:浙江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構成 2003年 2000年 1998年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 1165.23 992.52 931.84 一、種植業比重(%) 45.5 45.3 48.4 二、林業比重(%) 5.6 6.8 6.4 三、牧業比重(%) 20.0 17.9 17.8 四、漁業比重(%) 28.9 30.0 27.4     1、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在耕地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我省種植業通過結構調整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2003年我省種植業總產值為529.44億元,比1998年增長32.6%,年均遞增5.8%。種植業產值的增長是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實現的,主要是結構調整的功勞。2003年我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2834.39千公頃,比1998年減少1085.21千公頃,減幅達27.7%,年均遞減6.3%。     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我省各地立足本地特色,重點發展了蔬菜、花卉苗木、果用瓜和藥材等效益較好的經濟作物(見表2)。     表2:浙江種植業主要品種生產情況     單位:千公頃 - 2003年 1998年 2003年比1998年增減%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 2834.39 3919.60 -27.7 糧食作物面積 1427.77 2799.51 -49.0 其中:春糧面積 152.46 505.66 -69.8 早稻面積 129.35 750.40 -82.8 秋糧面積 1145.96 1543.45 -25.8 油料作物面積 250.90 281.88 -11.0 其中:油菜籽面積 229.49 266.61 -13.9 花生面積 17.52 11.70 49.7 棉花面積 17.63 62.84 -71.9 甘蔗面積 19.21 10.71 79.4 藥材類面積 26.16 12.04 117.3 蔬菜面積 700.77 368.03 90.4 果用瓜面積 97.54 58.32 67.2 花卉苗木面積 114.27 其中:花卉面積 28.67 5.60 412.0 茶葉產量(萬噸) 13.27 11.32 17.2 園林水果產量(萬噸) 286.29 206.42 38.7     與1998年相比,2003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71.4%下降到50.4%;蔬菜種植面積比重則提高到24.7%。花卉苗木作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1998年種植的花卉苗木數量還很少,但現已基本形成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生產,成為全國主要的花卉苗木產區。2003年全省花卉苗木面積達114.27千公頃,成為我省播種面積僅低于蔬菜和油菜籽的主要經濟作物。     2、畜牧業飼養結構調整,規模飼養比重大大提高     2003年我省畜牧業總產值為233.01億元,比1998年增長35.4%。雖然畜牧業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還不高,但發展速度是農、林、牧、漁四業中最快的。在這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我省畜牧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特點是:(1)飼養品種結構調整。生豬和家禽是我省畜牧業生產的主體,其產值占牧業產值的80%左右。在生豬、家禽飼養加快發展的同時,近年來我省草食型動物飼養快速發展。2003年與1998年相比,全省奶牛存欄數增長了2倍,羊存欄增長26.6%,兔存欄增長39.8%,大大快于生豬存欄8.8%的增幅,也高于家禽存欄23.5%的增幅。(2)飼養方式的變化。農村散養的畜牧數量大幅度萎縮,規模飼養戶大幅度增加,畜牧飼養逐漸朝著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2003年,全省年出欄在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飼養戶(包括企業和農戶)數量為2.48萬戶,出欄生豬中規模戶飼養的比重達到47.2%;家禽存欄中規模戶飼養的比重已占到45.4%,出欄家禽中規模戶飼養的占到61.6%。(3)蠶繭生產下滑。浙江省作為全國蠶繭生產的主產區,1998年~2001年,蠶繭產量一直位列全國首位。但由于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近年來我省蠶繭生產下滑幅度較大。2003年蠶繭產量僅為7.91萬噸,比1998年減少24.1%。     3、水產養殖快速發展,漁業生產以捕撈為主轉向捕撈養殖并重     長期以來,我省漁業生產以海洋捕撈為主,但近年來水產養殖特別是海水養殖得到快速發展,漁業生產轉向捕撈養殖并重。2003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482.82萬噸,比1998年增長14.2%,其中海水養殖和淡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97.6%和53.8%,而海洋捕撈產量則下降3.7%。海洋捕撈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77.2%下降為2003年的65.1%。海水養殖面積117.41千公頃,比1998年增長67.3%;淡水養殖面積215.16千公頃,比1998年增長6.7%。海水養殖中魚類、蝦蟹類產量成倍增長,但養殖數量最多的仍是貝類;淡水養殖仍以魚類為主,蝦蟹類和特種養殖發展很快。2003年,海水養殖產量中貝類占81.5%,淡水蝦蟹類產量比1998年增長五倍,甲魚產量比1998年增長7倍,淡水珍珠產量比1998年增長4倍。     (二)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效益農業得到良好發展     1、立足特色,效益農業結碩果。結構調整并非輕而易舉之事,簡單的減糧擴經不一定就能帶來效益。結構調整難,主要難在難以選準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那些品種。然而,浙江人憑著開拓精神和市場意識,憑著自己的勤勞智慧和歷史沉淀,效益農業取得巨大的成就,涌現出了一大批發展效益農業的成功典型,形成區域農產品特色,基本具有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有的甚至已經能夠左右國際市場的價格。如余姚的榨菜,蕭山的苗木,常山的胡柚,諸暨的珍珠,建德的草莓,金華的佛手,長興的吊瓜子等。     2、圍繞生產優勢發展效益農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我省有優勢農產品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十大農業主導產業(糧油、水產品、繭絲綢、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葉、食用菌和花卉),除糧食外在市場上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在全國的生產優勢得到加強(見表3)。     表3:浙江省主要農產品生產在全國排列位次 2003年 1998年 油菜籽產量 8 9 水產品總產量 4 4 蠶繭產量 4 1 水果總產量(包括果用瓜) 10 11 竹筍片產量 2 2 板栗產量 5 6 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量 3* 3 村及村以下竹材采伐量 6* 4 生豬出欄頭數 14 15 家禽出欄只數 14 17 蔬菜種植面積 10 13 茶葉產量 2 2     注:加*為2002年數據排位。     浙江農業主導產業的主要農產品在全國的排位上升,說明浙江農業結構調整走在全國前列。     3、圍繞“優質、高效”發展效益農業。發展效益農業,就是淘汰劣質品種,壓縮大路品種,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至2003年底,我省建立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基地3977個,種植面積211千公頃,畜牧生產示范基地614個。“糧棉油”統一供種率達66.0%,糧食優良品種種植面積達75.8%,“雙低”油菜面積占油菜籽總面積的69.3%。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得到了大力推廣和發展。效益農業的發展,我省在有限的農業資源上產出的價值量大大增加,耕地產出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2003年畝均種植業產值2217元,比1998年增長18.9%;勞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348元,比1998年增長58.0%。     4、走出鄉土發展效益農業。受土地資源的限制,浙江農民大膽走出鄉土,到外地尋找發展空間,是浙江效益農業發展的一個新的亮點。如嘉善的農民到上海郊區種蔬菜;溫嶺農民到廣東、海南等地種西瓜;建德農民把草莓種到了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的郊區;麗水農民異地開發食用菌,足跡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個縣;諸暨農民把珍珠蚌養進了中國四大淡水湖。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全省至少有20多萬名農民帶著資金、種苗、技術,走出浙江,從事種植、養殖業,足跡遍布除臺灣省外的各省(市、區),有的還走出國門從事種養業。走出去的農民把浙江優質農產品帶到全國各地,開拓了全國市場甚至國際市場,為效益農業的發展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二、對我省農業結構調整與效益農業發展的評價     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總的目標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優化農產品的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增加農業的效率,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二是增加農民的收入;第三是實現農業和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但質量仍需不斷提高     農業結構調整后,廣大農戶努力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使我省農產品的供給特別是有效供給增加,市場供應更加豐富。同時,因為效益良好,農民有了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后勁。雖然我省在發展效益農業的進程中注重農產品質量,農產品質量也有了明顯改善,但是農產品的質量仍需不斷提高,總體上仍未達到消費者放心的程度。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在市場供應中數量不多,價格太貴,對普通居民來說承受能力有限。     農業作為一個為城鄉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礎產業,在現階段的發展來說,產出仍然需要增加,質量更需不斷提高,特別是需要不斷增加價格適宜的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二)增加了農民收入,但增收作用仍不夠明顯     勿庸置疑,效益農業的發展在部分地區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但從全省范圍看,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發展的增收作用仍不夠明顯。2001年、2002年、2003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的收入,僅分別比上年增長3.8%、0.3%和3.7%,對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只有11.0%、0.8%和7.4%。說明農村居民來自家庭經營農林牧漁業收入雖然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并不快,增加額也不大;家庭經營第一產業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很低,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仍然是非農收入。     (三)農產品的整體國際競爭能力增強,但有些農產品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1998年以來,我省農副產品出口額穩定增長,國際競爭能力有所增強。2003年我省農副產品出口額為39.56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1.45倍,年均增幅為19.7%。特別是水海產品、茶葉、蔬菜、蠶絲等主導出口產品,2003年比1998年出口增長分別達到70.6%、1倍多、24.3%和43.2%。但活豬出口有較大幅度下降,比1998年下降34.3%,花卉苗木出口形勢也不樂觀。     (四)規模化生產穩步推進,但水平還較低     近年來效益農業的良好發展,規模經營的穩步推進是一個重要因素。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業領域,為土地的規模經營創造了前提條件,全省出現了一大批農業經營大戶。2003年全省有農業種養大戶19.47萬戶,其中種植業大戶9.13萬戶,養殖業大戶10.35萬戶。相對集中連片的基地建設取得良好進展。全省現有萬畝以上種植業基地300多個,萬畝以上水產養殖基地約50個左右,面積占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的四分之一多;年出欄萬頭以上生豬飼養戶(企業)2003年有94個。有規模才有效益。我省農業正在從“小而全”格局向“大而專”布局轉變。但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只能根據現實條件逐步地穩妥地推進,農業特別是種植業規模化生產的水平還是非常低的,20畝以上種糧大戶的種糧面積只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4%。     (五)主要農產品集中產區初步形成,但離真正形成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仍有比較大的差距     經過結構調整,各地大力發展本地有生產優勢和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使我省農產品的布局相對比較集中,一些跨行政區域的優勢農產品的片狀、帶狀區域化布局已經或正在形成。如食用菌,2003年溫州、嘉興、麗水和衢州四市的產量占全省的87.6%。茶葉,全省80%以上的產量集中在杭州、寧波、紹興、金華和麗水五市。花卉苗木,杭州、寧波、紹興、金華四市的種植面積占全省的80%,特別是蕭山區,其種植面積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多。竹筍片產量,杭州、湖州、紹興、寧波和麗水五市產量占全省86.7%,其中臨安市產量就占全省的21.9%。2003年,全省有43.8%的鄉(鎮)茶園面積在千畝以上,有72.5%的鄉(鎮)果園面積在千畝以上。雖然我省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各地所形成的產業帶比較分散,規模偏小,離真正形成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仍有比較大的差距。     (六)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仍有待提高     浙江人多地少,勞動力成本又高,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唯一的途徑在于依靠科技進步,把科技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增強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事實上,正是依靠了科技的力量,我省效益農業才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從1999年起,我省實施省級種子種苗基地建設,提高輻射和帶動能力。各市、縣也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了各自的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積極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依靠科技進步,我省設施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2003年我省設施大棚數量達187.74萬只,比2001年增長31.6%,蔬菜和果用瓜生產中,大棚種植已占相當大的比重;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設施農業發展很快,設施栽培面積59.56千公頃,比2001年增長28.0%。由于嘗到科技給效益農業帶來的甜頭,我省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熱情高漲。2003年全省各縣(市)舉辦農業技術培訓4121期,培訓人數達34.49萬人次,鄉(鎮)舉行的短期培訓就更多,達1.41萬期、140.6萬人次。但由于現實條件的制約,目前我省農業的科技支撐力仍然不強,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受體制、經費及基層農技隊伍等因素制約,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力度不強,目前科技推廣率和覆蓋率均只有30%左右。     (七)農業產業化經營得到大力發展,但仍處于初期階段     發展效益農業,使我省農戶直接置身于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中。分散的農戶顯然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效益農業的發展,帶來了農業經營機制的創新。一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導,二靠浙江農民敢闖肯干的精神,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合作經濟組織得到大力發展,農民進入市場和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大大提高。2003年全省有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7110個,從業人員89.7萬人,固定資產297.4億元,帶動農戶537.33萬戶,所帶動農戶已占全省農戶總數的46%。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公司+農戶+基地”等方式使農業市場風險降低,收益提高。各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迅速發展,在農產品的市場推廣和營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從茶葉到蔬菜到苗木到果品,各地的特色主導農產品,基本上都組建了行業協會。農業產業化,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是我省效益農業發展的重要保證。但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加工能力弱,利益聯結機制還比較松散,農業生產與市場脫節的矛盾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三、對策與建議     在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是長期的任務。在考慮效益農業發展的思路時,要從統籌城鄉的全局出發,考慮質量和產量的統一、速度和結構的均衡、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多方面因素。要樹立效益第一的觀念,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產業化經營,建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規模農業。我們認為,在新形勢下,我省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以下一些方面也是應該引起重視與關注。     (一)重視農業的定位     從發展效益農業的實踐看,特色農業、都市型農業、創匯農業、生態型農業、綠色休閑農業等模式和概念,凡獲得成功的,都是立足當地,經過充分論證的。所以,各地在發展效益農業時,如何根據本地區的資源和優勢,確立本地區農業的定位是很重要的。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基礎也是建立在對農業如何發展的正確的定位上。在新形勢下,對浙江農業的定位,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研究。我們認為,走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之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發展高效農業,首先,可以考慮發展都市型農業。一般認為,都市農業是一個地域經濟概念,它處于城鄉過渡地帶,或者如網狀分布在城市群之間。都市農業具體包括都市內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和遠郊農業以及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求的農業。浙江地處長江三角洲,毗鄰我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嘉興等浙北地區,可以通過接軌上海,成為上海的菜籃子,使上海的市場成為我省農民的錢袋子。省內其它地區,發展都市型農業同樣大有可為。發展都市型農業,不僅可以為城鎮提供蔬菜、水果、魚蝦等鮮活農產品,還可以為城鎮提供休閑觀光場所和生態功能,同時,城市也可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資金、信息和管理支撐。     發展創匯農業,我們有產品優勢,也有市場開拓能力較強的外貿主體。水海產品、茶葉和蠶絲等具有生產優勢的傳統產品,近年來保持了較好的出口形勢。在此基礎上,應努力擴大花卉苗木、蔬菜、食用菌等新興農產品的出口。近年來我省花卉苗木發展很快,但能否象荷蘭一樣,靠著花卉業和奶業,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把我省的花卉市場拓展到國際市場,做大做強。     (二)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     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是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步驟。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突破口。農業部于2003年1月發布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對我國要優先發展的11種優勢農產品布局專門作了規劃,涉及到我省的有“雙低油菜”、“柑橘”和“水產品”。我省在2003年9月也正式制訂出臺了《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將重點培育水產品、蔬菜瓜果、筍竹、干鮮果、蠶繭、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1類特色優勢農產品。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優化我省農業的區域布局。第一,要大力宣傳《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讓企業和農民對《規劃》了解和熟悉,積極引導企業和農民在優勢區域內投資和生產特色優勢農產品,以促進特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聚。第二,農業部發布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特別強調指出,水稻、生豬等部分農產品因為在全國種植和飼養范圍很廣,近期國家不作專門規劃。但從浙江情況看,應該將主要農產品都納入區域布局規劃,可將《浙江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上升為《浙江省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從浙江這幾年農業發展的實踐看,市縣一級出臺的區域農業發展規劃較多,一般立足本地資源和市場,發展本地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的區域化生產。從全省看,我省雖然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品種較多的綜合性農業區域,但一些農產品的產地還是比較集中,要形成一些規模較大的跨行政區域的優勢農產品布局,非常需要省政府的指導。第三,我省不同地區的具體生產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不同,資源稟賦差異大,也需要運用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合理的生產組合。第四,必須尊重農民意愿,要通過示范和引導,讓農民自愿地改變種植品種和經營方式,而不能搞強迫命令,強制推行統一種植和統一經營。     (三)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我省設施農業已開始有所發展,但仍處于較低水平,設施大棚中80%以上是普通大棚和季節性大棚,與荷蘭、日本、以色列、美國、韓國、法國、加拿大等設施農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國外工廠化農業現代化程度相當高,種苗產業非常發達;單產水平高,如荷蘭溫室番茄年產量達到每平方米40~50公斤;溫室日趨大型化;計算機智能化溫室綜合環境控制系統開始普及;管理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無土栽培發展迅速,成為主要栽培方式。而我省與其相比,只能說處在初級階段。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僅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也是解決我省人地矛盾的必然選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場需求的擴大,已經為發展設施農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據省統計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抽樣調查資料,2003年與1998年相比,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糧食的直接消費量都下降了,而蔬菜、瓜果類、肉類、魚蝦等消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設施農業作為科技含量高、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在蔬菜、瓜果類、花卉苗木等方面的生產上具有非常巨大的優勢。同時由于設施農業高產出產生的替代效應,可以使我省有更多的耕地用來發展糧食生產,也可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四)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目前,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仍處于初期階段,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仍需下大力氣抓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一,是要扶大扶強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肩負著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程度、規模和成效。目前,我省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與基地或農戶的利益聯結還比較松散,企業的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產品、二次增值產品少。所以,全面提高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扶大扶強農業龍頭企業是重點。對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的農業龍頭企業要一視同仁的予以扶持,除了省里重點扶持的企業外,各地也要選擇一些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予以扶持。     第二,進一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效益農業的發展中,我省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經有了一些發展。但農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益流失,農民組織還需進一步壯大。通過農民自己自愿組織和政府扶持,成立一些行業組織、專業協會等,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五)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現代農業的效益,更多地產生于產后的加工和流通環節。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率僅30%左右,而且以初級加工為主。農產品大都以鮮活形式推向市場。農產品加工水平低,也削弱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工業經濟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所占比重也較低。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所占比重只有2.0%,增加值中所占比重1.3%;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農村工業企業總產值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所占比重為1.8%,增加值中所占比重1.4%。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部于今年年初制發了《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方案》,將在全國組織實施的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行動,將建設九大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帶。其中優質油菜產業帶加工示范項目,柑橘產業帶加工示范項目,優質水產品產業帶加工示范項目,優質茶葉產業帶加工示范項目等都與我省密切相關。我省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搞好初級加工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把廉價的農產品變成價值高的產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