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江蘇糧棉油播種面積的特點、問題及政策建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5日 11: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糧棉油播種面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主要呈現縮糧擴經趨勢。今年,江蘇各級政府為了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采取多項政策措施穩定和保護糧食生產綜合能力;另一方面,糧棉油價格持續上漲,市場行情看好,種植效益回升。在這兩方面因素的推動下,農民種植積極性有所提高,糧棉油播種面積全面回升。據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全省今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7161.89萬畝,同比去年增加2.5%,棉花種植面積為614.43萬畝,同比去年增加10.9%,油料面積為1380.97萬畝,同比去年增加1.1%。
    一、1978至2003年糧棉油播種面積變動情況     1978至2003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9466.40萬畝下降到2003年的6989.20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65萬多畝。1978年到1990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其播種面積有增有減,但基本穩定在9600萬畝左右;1991年到1997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開始減少。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耕地面積減少,農民進城等諸多因素,糧食播種面積下降,雖然在1997年有所回升,但其下降趨勢不可避免。1998年到2003年,我省糧食面積迅速下滑。由于糧食市場放開,糧食價格低迷,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縮糧擴經,糧食面積迅速減少,減少最多一年是2000年,比1999年減少了近800萬畝,降幅高達9%。     棉花播種面積起伏較大。1978年至1981年棉花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800萬畝左右,在1982年突破一千萬畝,以后連續三年保持這水平。而從1986年棉花播種面積開始下滑,一直在850萬畝左右徘徊;直至1992年,其播種面積大幅回升,再次突破一千萬畝。而此次棉花播種面積上升明顯后勁不足,在1993年其面積就開始減少,至1999年下降到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僅為392萬畝。進入21世紀,受棉花供求矛盾,棉花價格上升等諸多因素影響,其播種面積有所回升,但要恢復到歷史的高位還存在很大壓力。     油料播種面積在這期間經歷了三個發展高峰。1978年至1984年,油料生產一直在低水平發展。在1985年,其播種面積突破800萬畝,達到886.75萬畝,迎來了油料種植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此后八年油料播種面積一直在800萬畝徘徊;1994年,其播種面積突破1000萬畝,達到1005.51萬畝,迎來了油料種植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此后六年油料播種面積一直維持在1000萬畝左右,2000年,其播種面積突破1300萬畝,達到1345.80萬畝,迎來了油料種植的第三個發展高峰,此后至2003年油料面積一直沒低于1300萬畝。     二、2004年糧棉油播種面積特點     (一)夏糧播種面積繼續下降,但降幅趨緩     2004年,全省夏糧播種面積繼續下降,為2883.01萬畝,同比上年下降1.6%,但降幅較去年少三個百分點,降幅為近幾年最低,夏糧播種面積快速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其中,小麥面積為2401.76萬畝,同比去年下降1.2%;大麥面積為295.49萬畝,同比去年下降4.4%;元麥面積10.23萬畝,同比去年下降15.2%;蠶豌豆面積175.55萬畝,同比去年下降2.1%。分地區看,蘇南和蘇中夏糧播種面積下降,降幅分別為9.1%和2.4%,蘇北地區夏糧播種面積增加,增幅為4.1%。其中蘇南和蘇中小麥播種面積下降,降幅分別為9.4%和1.9%,蘇北地區小麥播種面積增加,增幅為5.2%。     (二)秋糧播種面積近七年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     全省秋糧播種面積從1998年至2003年連續六年下滑,由4874.88萬畝下降到4057.82萬畝,平均降幅為2.8%。2004年秋糧面積止住下降勢頭,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為4278.87萬畝,同比去年增長5.4%。其中水稻播種面積大幅增加,為3169.35萬畝,同比去年上升14.8%,玉米和秋收豆類以及薯類播種面積大幅下滑,分別為583.66萬畝、348.87萬畝和171.25萬畝,同比去年下降13.9%、13.9%和14.9%。分地區看,蘇南、蘇中和蘇北秋糧播種面積全部增加,增幅最高的是主產區蘇北,增長12%。其中三地區水稻播種面積也都全部增加,增幅最高的是主產區蘇北增長30%;玉米面積全部下降,降幅最高的是蘇中,蘇北次之,蘇南最低,分別為17.3%、7%和3.3%。     (三)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平穩發展     2004年我省油料作物繼續平穩發展。全省播種面積為1380.97萬畝,同比增長1.1%。其中油菜播種面積為1034.79萬畝,同比去年增長0.9%,花生播種面積為327.88萬畝,同比去年增長1.6%。分地區看,蘇南油菜播種面積下降,降幅為7.2%,蘇中和蘇北的油菜播種面積增加,增幅分別為3.9%和7.1%。     (四)棉花播種面積繼續反彈     在經歷了2002年棉花面積低谷和2003年的大幅回升后,2004年棉花面積延續2003年上升趨勢,其播種面積突破600萬畝,達到614.43萬畝,同比去年增長10.9%。分地區看,棉花生產向連片種植發展。蘇中、蘇南地區的棉花種植比例在下降;蘇北地區的棉花種植比例在上升。1998年蘇中和蘇南的棉花種植面積分別占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的30.0%和6.3%,2004年兩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分別只占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的17%和3.5%;蘇北地區1998年棉花種植面積占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的63.7%,2004年該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已占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的79.5%。     三、2004年糧棉油面積不斷回升之原因分析     (一)政策導向因素突出     今年四月上旬,我省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結合江蘇實際,提出了“三增四保”的方針,明確了“一個保護、兩個確保”的糧食生產目標,出臺了八項有力措施促進全省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其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降三補”政策,即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率,減少農民負擔。全省農業稅稅率由7%統一調減為4%,農業稅附加按調整后農業稅稅額的20%計征,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宿遷全額免征農業稅,全省共減免農業稅17.2億元;全面實行對種糧農戶的直接補貼政策。今年我省對具有生產優勢的水稻進行直補,每畝補貼20元,所需費用由省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補貼資金在上半年基本兌現到農戶。據農業部門統計,今年我省共補貼水稻面積3217.06萬畝下發補貼資金約計6.4億元;省級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機補貼;實施水稻良種補貼。省財政安排6400萬元,對優質水稻良種進行補貼,重點扶持蘇中、蘇北的23個水稻主產縣,總計補貼面積510萬畝,補貼標準為粳稻每畝8元,雜交秈稻每畝15元。蘇南各市也拿出相應的資金進行良種補貼。     除了上述四項政策外,其他四項是:進一步保護耕地,確保全省6606萬畝基本農田落實到村組、農戶和地塊。在國有土地出讓純收益中,劃出不低于15%的比例,實行財政專戶儲存,用于支持農業和土地開發;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采取制定最高限價、差價率等措施,控制化肥等農資價格過度上漲。省級增加3000萬元農資調控資金,用于救災化肥補貼,建立農資儲備制度;對雜交稻、粳稻等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繼續實施農業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重點示范推廣精量播種、水稻拋秧、模式栽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肥藥高效施用等適用技術。     政策有效落實,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水稻種植面積大幅上升,超過了計劃的3000萬畝,而且有利于促進優良品種規模化種植,加快優質高產高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了糧食綜合效益。     (二)市場調節作用明顯     糧棉油市場放開后,價格成為影響農作物種植的主要因素。價格的高低,市場行情的好壞,已經成為農民種什么的重要選擇。     前些年,糧食價格低迷,種植效益較差,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傷害。因此,農民在保證口糧的同時,紛紛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縮糧擴經,糧食面積連年下調,至2002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為7324萬畝,糧食總產為2907萬噸,為上世紀80年代水平。2003年由于我省淮河流域受災,全省糧食進一步減產,減幅高達15.0%,總產量為2471萬噸;而2003年糧食需求量為3092萬噸,供需缺口近600萬噸。在市場的作用下,糧食價格從2003年10月開始回升,至2004年7月下旬小麥每公斤價格為1.45元,比上年同期上漲近四成,粳稻每公斤價格為1.94元,比上年同期要上漲近五成。價格上漲,種糧收益增加,政府的重視,農民積極性提高,促進了我省糧食播種面積特別是水稻面積的大幅度回升,保證了糧食生產。     近幾年,成品油價格持續上揚,油菜籽價格也水漲船高。今年一季度我省油菜籽價格已經高達每公斤2.81元,比去年同期上漲19.3%,加之種植油菜用工少,成本不高,農民種植油菜意愿較高,促使我省油菜播種面積連年上升。我省油菜籽播種面積在2001年突破1000萬畝以后,一直穩定在1010萬畝左右。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350萬畝左右。     2003年,我省棉花主產區遭受水災,棉花總產僅為29萬噸,同比2002年減產19.8%,而且年初棉花庫存不足。但我省棉花需求旺盛,2003年全省棉花需求量近120萬噸,缺口達90萬噸,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加之人為炒作因素,棉花價格居高不下。2003年全省棉花(籽棉)平均收購價為7.2元/公斤,比2002年上漲70%,農民植棉收益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開春,農民對棉花預期非常看好,種植積極性普遍高漲,棉花播種面積繼續反彈,突破600萬畝,接近1998年的種植水平。     (三)其他因素影響     隨著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進,農村勞力不斷減少,農民外出打工增加,勞務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點,種植業收入所占農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必然會降低對其的投入,縮減其播種面積。蘇北、蘇中地區雖然是我省小麥等夏糧主產區,單產相對較高,但由于前些年價格較低,而農資價格卻不斷上升,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種植效益低,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農民縮減其播種面積已成定局。蘇南地區不是我省小麥等夏糧作物的主產區,而且其單產低、效益差,甚至要虧本,小麥播種面積已從1990年所占全省播種面積的22.5%下降到2004的10.2%,該地區小麥等夏糧播種面積下降趨勢已不可逆轉。     四、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保護農業生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近三分之二的農村人口,農業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不僅關系到人民生活,更加關系到國家穩定。而耕地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面積的急劇擴張,工業用地的不斷增加,耕地減少趨勢明顯,2001年至2003年三年全省耕地累計減少150多萬畝,接近上世紀九十年代累計減少數的總和。保護農業生產,就必須保護耕地,進一步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特別是要強化土地制度的落實。加強對政府征地和企業用地審批,控制農村居民在耕地上私建住房現象,減少耕地流失,從源頭上保護農業生產。     (二)加強引導,穩定農業生產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與國際市場聯系不斷加深,尤其是在糧棉油市場放開后,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價格波動非常劇烈,一旦農民完全依照價格高低進行農業生產,由于農業生產的滯后性,容易出現“谷賤傷農”的局面,不僅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還不利于農民增收。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分析研究,敏銳把握市場信息,通過各種渠道讓農民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各種農業信息,正確引導農民,穩定農業生產,避免農業生產的大起大落。     (三)保持糧食政策連續性,促進糧食生產     目前,我省出臺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效應已經顯現。要繼續發揮這些政策的效應,促進糧食生產,就要保證這些政策實施的連續性,不能因為今年糧食播種面積有了大幅度回升,糧食生產壓力下降,而在明年就不實施這些政策。加快推進農業稅減免步伐,有條件的地區努力擴大農業稅免征范圍;加大水稻種植補貼金額,積極考慮擴大補貼品種;每年拿出資金進行糧食生產“三項”補貼和穩定農資價格;繼續實施粳稻、雜交稻保護價收購政策;同時加大農業科研力度,提高糧食畝產水平和抗病蟲害能力,積極推廣農業生產先進技術,促進糧食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