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報告:中國經濟700天 宏觀調控掀起震蕩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2日 17:15 中華工商時報 | |||||||||
    10月28日,星期四。下午6點過后,一些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的人突然間發現,央行剛剛在網上發布了一條極為重要的消息。     消息的全稱叫《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文章的最后清楚地標明了發布時間———2004年10月28日18:14。全文加上表格也不足1000字。但是正如我們后來看到的,這1000字在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
    第二天,加息成為頭條新聞。股市跳空低開,債市放量下挫。中國的咳嗽還使世界得了感冒。香港股市大幅低開,美國股市、日本股市同樣開盤就下挫,倫敦市場也受到明顯影響。英國《金融時報》用醒目的標題說,“中國利率上調震動了全球市場。     關于加息的話題充斥于各個場合。新聞媒體從各方面分析加息帶來的影響。一些經濟學家則強調,這是中國9年以來的首次加息,更是中央政府第五輪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轉折,意義非凡。     的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一個重要的轉變。它意味著進行了近一年的加息之辯有了最終的定論,央行最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意味著在動用了一系列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之后,中央政府終于轉向了利率這種更重要的市場手段。對于長期習慣于動用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中國政府來說,這種轉變,也許怎么評價都不過分。     或許,只有當我們回過頭去觀察從去年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在近700天里所經歷的軌跡,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種轉變的意義。      第一篇:“沒有溫度的高燒”    關于加息的說法,其實早在2003年就開始在學術界出現。不過,那時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大辯論正處于升溫階段。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尚沒有定論,加息的主張自然顯得為時尚早。     過熱的說法來源于一些宏觀經濟數據。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新一輪的增長。2002年,中國GDP增長8%。2003年一季度,GDP增速達到9.9%。這是1997年以來的新高。     但是,就在人們為此歡欣鼓舞之時,非典不期而至。其后的第二季度,GDP增速一下降為6.7%。許多人為剛剛加速的經濟遭受打擊感到難過,悲觀一些的甚至認為,中國經濟再想回到一季度的情況幾乎不可能了。     但是事實很快說明,這種擔心顯得多么多余。在經歷了第二季度的下降之后,中國經濟很快恢復了原有的發展速度,走出了典型的U型曲線。非典并沒有傷及中國經濟的元氣,至多只是“撞了一下腰。     不僅如此,一些敏感的部門和學者甚至意識到,宏觀經濟正處于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狀態,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是信貸增長很快。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2003年上半年的人民幣信貸規模達1.78萬億元,已經接近于2002年全年的水平,與2003年全年1.8萬億元的調控目標更是近在咫尺。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其中,房地產的狀況猶為嚴重。據統計,1998年至2002年,我國個人住房貸款年均增長近113%,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建筑施工企業貸款年均增長超過25%,這種速度世界少有。2003年,房地產業繼續延續這種勢頭,1-4月房地產貸款余額已超過1.8萬億元,占商業銀行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高達17.6%。     剛剛上任的央行行長周小川坐不住了。2003年6月13日,央行出臺旨在給房地產降溫的“121號”文件。孰料文件剛出臺,就遭到房地產業的一片抵制之聲。這種巨大壓力甚至還導致了國務院后來不得不出臺“18號文件,變相地否定了央行的“121號文件。這在之前并沒有先例,它暴露了央行所處的尷尬地位。     貸款的增長帶來了投資的高速增長。多年來一直賺取暴利的房地產業吸引了更多的進入者,有實力和沒實力的企業都到處貸款、圈地、蓋房;經歷了2002年井噴行情的汽車業對前景充滿無限憧憬,所有的汽車企業都調高2003年的產銷目標,汽車城到處生根開花;在鋼鐵業,由于政策的松動和對行業前景的看好,幾乎出現了“全民大煉鋼的局面;建材業的擴張也在進一步加劇,水泥等行業的產能攀上了“十五期間的高峰。     “通貨緊縮以及SARS的氣氛還沒有完全褪去,滿世界已是工業機器的轟鳴聲。一位經濟學家說的這句話后來被廣為引用,以形容那時的投資熱度。盡管有非典的干擾,但2003年上半年投資增速仍然高達31.1%,比2002年同期加快了近10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投資里面,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總金額只有1848億元,同比下降7.7%;而地方政府的投資項目總金額卻高達13224億元,同比增長41.5%。     這種局面引起了個別學者的擔憂。他們開始提出經濟過熱的觀點,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是其中較早的一位。2003年7月,樊綱兩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注意經濟出現過熱苗頭,并呼吁政府提前行動進行調整。     在當時,這種觀點似乎并不合時宜,只有小部分學者認同。更多的人認為,中國經濟剛剛走出幾年以來的低谷,好不容易開始新一輪的增長,一些指標走高是完全正常的,根本談不上經濟過熱。這種爭論后來演變成整個經濟界20年來少有的大討論。     中央政府對局部行業的投資熱度開始有所警惕,但是對經濟形勢總的態度沒有變化。2003年6月24日,國務院召集了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的學者和官員座談,探討當前的經濟形勢和聽取對下半年經濟政策的意見。會上,溫家寶總理強調“中國經濟正處于重要的機遇期,并說“我有主心骨,不會動搖。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目前的高增長是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增長,對個別地區個別行業的盲目投資、重復建設仍要高度重視,但是從全局看,沒有必要討論過熱不過熱的問題。     同時,在2003年7月的非典總結會上,中央領導向地方打招呼,要求大家清醒地看到鋼鐵、水泥和房地產等產業過熱的情況并采取措施予以降溫。2003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繼續保持。     貨幣供應量也在發生顯著變化。2003年上半年,廣義貨幣M 2余額為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高出同期GDP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幅之和12個百分點,為1998年以來最高水平。     連續高企的數字讓央行的壓力徒然增大。2003年7月14日,周小川在人民銀行工作座談會上說,要高度重視目前貸款的快速增長可能引發的風險。次日,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第一次公開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認為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     接下來的7、8月,信貸規模依然不管不顧地走高。2003年8月23日,央行終于出手,宣布自9月21日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一個百分點,由現行的6%提高到7%。分析指出,這一舉措將大體凍結1500億元資金。2003年9月,銀監會對國有銀行展開全面檢查,以控制過快的信貸增長。     伴隨貨幣供應量增加的是物價開始上漲。進入2003年,CPI結束了多年的長期低迷狀態,開始回升。一季度,CPI同比上漲0.5%;二季度,CPI上漲0.7%。相對于居民消費價格的溫和上漲,水泥、鋼材等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快。     物價的上漲是大多數人樂于見到的。畢竟,中國經濟幾年以來一直陷于通貨緊縮而不能自拔。一些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強調,物價上漲意味著經濟開始走出通縮的陰影,這是多少年想求而未得的局面。況且,這種上漲幅度并不大,遠遠不到通貨膨脹的程度。一般來說,CPI指數在3%以內算正常,而現在還不到1%。作為評價經濟是否過熱的一個指標,CPI有著特殊的分量。這也正是許多官員、學者不認為經濟過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一些經濟學家還是堅持認為經濟出現了過熱苗頭,或者說正朝過熱趨勢發展。他們把這種狀況形容為“沒有溫度的高燒。盡管消費價格上漲幅度不大,但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卻上升很快。他們以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和亞洲金融危機以前的香港為例,指出這種狀況的危險性。當時的日本正是因為在消費物價沒有怎么上升的情況下,貨幣大量超發,最終在1990年經濟崩盤。而香港也是港幣大量超發,消費價格沒有上漲,但是地產市場價格上漲很快,最后由于房產泡沫破裂,導致經濟嚴重下滑。      第二篇:“完美告別”的背后    經濟學家所說的“沒有溫度的高燒似乎并沒有保持多長時間,因為物價已經越來越高了。     進入2003年第三季度,物價的上漲已呈不可阻擋之勢。9月以來,全國市場糧、油、肉、蛋等價格全面上漲。對于城市居民來講,這是一種久違了的感覺。一些居民抱怨,連西紅柿和黃瓜都賣到2塊錢一斤,這是往年下雪后才有的價錢。困惑的網友在網上發問:“誰能告訴我,為什么我們這連燒餅都在漲價?     颶風起于青萍之末。一些分析認為,由于糧食減產、糧價上漲引起的這一輪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呈現蝴蝶效應,其影響正在波及各個領域。由于糧價的上漲,一些在外地打工的農民開始考慮回家種地是不是更劃算一些。     房價依然在上漲,在上海等城市更是一路飚升。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2003年1-9月,CPI上漲0.8%,漲幅繼續提高。9月當月同比上漲1.1%。10月,上漲1.8%。11月,一下躥到3%。12月,更是達3.2%。     上漲的不僅僅是消費品。2003年1-9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4%,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8%。家電企業的老板抱怨,0.5毫米硅鋼板2002年上半年的價格還是每噸4000元,但是現在已經漲到了5000多元。     和物價一樣不斷走高的是投資。2003年1-9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是1997年以來的同期最高增幅。一些行業熱火朝天,以房地產、汽車、鋼鐵、建材、電解鋁等為代表。經濟學家張曙光說,超過30%的投資增長率其背后的問題是不能不注意的。     投資的高速增長帶來了煤、電、油等基礎能源以及運輸的高度緊張。在全國的大多數省份,都出現了拉閘限電的情況。2003年9月,寧波一位塑料行業的老板告訴記者,當地的供電很早就采取了“開四停二的措施,這種局面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浙江非常普遍。在缺少發電企業的湖南,一些居民只能靠蠟燭來照明,多年不用的蒲扇又重新回到人們手中。     2003年10月,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03年三季度的經濟運行數據,其中GDP增速為9.1%。學術界的警惕開始提高,持經濟出現過熱的觀點開始增加,建議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其理由是,如果不提前采取措施預防,等到真正出現過熱局面的時候,就難免要下猛藥治理,付出高昂的代價,這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開始警告,要防止經濟出現過熱局面。媒體上出現《中國經濟:溫故1992》之類的文章。畢竟,1992年開始的經濟過熱,至今讓許多人還心有余悸,而2003年的許多現象和1992年又有那么多的相似之處。     但是厲以寧、蕭灼基等經濟學家堅持認為,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過熱,不要輕言過熱。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并沒有完全走出通縮陰影,如果采取緊縮政策,則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好不容易走出的通縮局面。在中國經濟同時可能面臨的通漲和通縮局面前,來自后者的威脅更大一些。但是,大多數人同意一些行業存在過度投資的觀點。     中央對三農問題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投入了更多的精力。2003年10月,溫家寶總理為重慶農民熊德明討工錢的事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熊德明后來被CCTV評為“年度經濟人物之一。振興東北的戰略思路也日趨清晰,第一批100個總值600多億元的國家級項目散落東三省,東北地區一片歡欣鼓舞。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問題,作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突破。     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中央政府的態度沒有根本變化,但是對一些行業和一些現象的擔憂更加明顯。中央領導在不同場合指出,當前經濟總的形勢很好,但是要重視一些行業存在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對于地方投資的沖動,中央政府一再警告。     2003年11月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發改委關于經濟工作的匯報。會議提出了10項要求,其中一條是加強信貸管理。當天,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會見中央駐港機構和在港中資企業負責人時說,現在有人提出中國經濟再次出現過熱問題,國際上也有專家提醒注意。他表示,中國現在經濟形勢很好,但喜中有憂,需要注意紡織、鋼鐵等一些行業。他坦言對貸款過快增長有些擔心,還批評了有些地方開發區建設太多太濫。     2003年11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認為今年經濟遇到的困難比預想的大,但是取得的成績比預想的好,強調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會議也提出了一些局部性苗頭性的問題,比如,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情況有所抬頭,盲目興辦各類開發區,信貸投放偏快等。     不管如何,中央認為總的經濟形勢是好的。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認為,中國經濟并不存在“過熱或者“過冷的情況,不需急剎車,也不需踩油門。     央行加強了窗口指導,同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也開始發生作用。自2003年9月以來,貸款增幅連續3個月下降。央行有關負責人說,這表明貨幣政策效應越來越明顯。但是,總體來看,貨幣供應增長仍然較快。截至年底,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為19.6%,高于全年GDP增幅和CPI增幅之和近10個百分點。     令中國領導人感到焦心的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與日俱增。中國出口的低價產品對國際市場形成了沖擊,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此起彼伏,中國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而隨著中國成為第四大貿易國,連續多年的對華貿易逆差使得美國、日本等國家先后施壓,要求中國調整匯率,改變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2003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斯諾訪華,其主要任務就是希望中國改變匯率。但是,溫家寶總理告訴他,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斯諾帶著“人民幣不升值的信息離開。實際上,在此前和此后,中國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強調了同一觀點。     中國經濟就在這種紛繁復雜的局面中走過了2003年。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聲音說,2003年,中國GDP達11.7萬億元,增長9.1%(后來修正為9.3%),高于原來普遍預測的8.5%,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財政和稅收雙雙突破2萬億元,人均GDP歷史性地突破1000美元。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說,中國經濟2003年出現了多年期盼的良好局面。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說,2003年中國經濟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具活力的一年。一些分析機構指出,盡管中國經濟現在存量意義上只是排名全球第六,但在增量意義上,已經是全球第二,2003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達16%,僅次于美國。媒體用《中國經濟完美告別2003》的標題來報道這些令人興奮的成就。     但是,在學術界,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爭論并沒有消失。隨著時間的推進,爭論反而變得更加激烈。      第三篇:暴風雨終于來臨    盡管經濟出現了強勁增長,但2003年的一些經濟指標和現象卻令一些官員和學者感到擔憂。第四季度GDP增長了9.9%。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了26.7%,而從1998年到2002年間,年均增長只有10.8%。房地產投資在這一年增長了30%。投資對GDP的拉動作用超過40%,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一直不盡如人意,2003年的消費率甚至降至25年來的最低點。盡管加強了控制,全年貸款還是增長了2.77萬億,比原先制定的目標高了將近1萬億元。全年CPI的漲幅為1.2%,而且第四季度連續兩月漲幅超過3%,走高的步伐越來越快。     低效的增長方式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犧牲環境和對能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總量只有4%,但2003年卻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4%、原煤的31%、鋼材的27%、水泥的40%,成為全球最大煤炭、鋼材消費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的綜合能耗是發達國家的4倍,2002-2003年兩年時間就耗盡了5年的能源計劃供應量。     全國23個省市出現了拉閘限電,到處缺煤、缺油,運輸極度緊張。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36%。一些分析指出,201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50%。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引起了從中央政府到普通百姓的廣泛關注。     長年對GDP的崇拜和以經濟指標為主的政績考核是這種結果的重要推動力量,這引起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反思。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004年,這一思想進一步被明確為“科學發展觀。“綠色GDP的提法也不斷升溫,國家統計局甚至開始建立這種核算體系。觀察家指出,這意味著多年的“唯GDP論將發生重大轉變,社會全面發展將成為政府的指導思想。     三農問題顯然被新一屆政府提到了新的高度,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即以此為內容。如何讓弱勢群體更多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成為中央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宏觀數據發出了更大的警示。2004年前兩月,占全社會投資八成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暴增53%。即使在經濟全面過熱的1992年,投資增長也只有50%。在鋼鐵進口猛增等影響下,進出口貿易連續幾個月逆差,一季度出現了80多億美元的逆差,這種情況多年來少有。而銀行信貸增長延續了去年以來的勢頭。CPI除春節期間的2月略有回落(2.1%)外,已經連續四個月超過3%的漲幅。     每年一次的兩會在3月如期召開,中央提出今年的GDP增長目標為7%左右。國家發改委確定的物價調控目標為3%。但是國家信息中心似乎更樂觀一些,預測2004年物價增幅為2%左右。大多數人對經濟增長的前景感到樂觀。開戶炒股的新股民越來越多,低迷兩年的股市已經聽見了春天的腳步。但是,有關經濟是否過熱的爭論也變得越來越熱烈。     關于加息的討論在兩會上也變得熱烈起來。從1996年5月以來,為了刺激經濟,央行進行了8次降息,目前的利率為歷史最低。相對于1.98%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連續超過3%的物價增幅使老百姓存錢處于負利率的收益狀態。中國社科院袁鋼明研究員認為,如果物價和投資未來繼續快速增長,央行可能加息。但是,出席兩會的央行行長周小川說,目前沒有加息的計劃。副行長郭樹清強調,央行已經采取措施防止過熱,目前還要繼續觀察。     2003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以來愈演愈烈的一些情況顯然讓中央政府感到頭疼。盡管對地方政府屢次發出了警告,但是投資增長依然很快,尤其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投資以翻番的速度上升。前兩個月鋼鐵投資的增幅甚至達到驚人的202%。從中央到省到市到縣甚至鄉鎮都有開發區,大量農田被圈,失地帶來的社會矛盾急劇上升。事情正在變得嚴重,中央政府決定采取行政手段進行調整。     春節剛過,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明確提出要制止鋼鐵、電解鋁和水泥行業的過度投資。隨后,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要加強貨幣信貸調控,嚴格控制這些行業的貸款。銀監會開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大行業的信貸資金進行專項檢查,此后,國家環保總局、證監會、國土資源部也加入檢查隊伍。     3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原則上不再新批鋼鐵企業,不再審批電解鋁生產建設項目,嚴格禁止新建和擴建有關水泥生產項目。顯然,中央政府希望,這些行政調控措施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過熱行業的投資問題。     央行也進一步采取了措施。3月24日,央行宣布從4月25日起,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同時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     但是,從各地傳來的信息并沒有令決策層感到樂觀。三大行業投資叫停不停,反而愈演愈烈。地方政府和一些部門從各自利益出發,并沒有嚴格執行中央的決定。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一些地方的投資額有增無減,被列為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一些行業更是頂風而上。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了挑戰。3月18日,在兩會之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說,今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困難不亞于去年的非典。     4月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強調,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資過快增長勢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同時強調必須適度控制貨幣信貸增長。中央的態度在此時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     兩天后,在上一次調高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還未實行之時,央行第三次出手,宣布從4月25日起,再次調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時,距離去年第一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不過半年多。     4月上中旬,有關第一季度的一些經濟數據陸續出來。第一季度,GDP增長了9.7%,延續了去年以來的高速增長態勢。投資增長43%,為1997年以來的最高。物價連續高企的態勢讓人感到擔心。如果任由經濟照目前這種勢頭發展下去,最終結果顯然會大大偏離中央制定的目標。事態的嚴重性顯然超出了中央政府的忍耐范圍,已經到了必須采取更嚴厲的調控措施的時候了。     4月25日,國務院發出通知,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其中,鋼鐵業資本金比例由原來的25%提高到40%,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由原來的20%提高到35%。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要求統一思想,控制經濟過熱。當天,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的央行副行長吳曉靈發出警告,地方政府和一些企業不要和央行博弈,不要因為央行現在出手比較溫和,就想趁機干一把,這樣只會造成更嚴厲的措施出臺。     吳曉靈的話音剛落,暴風雨就突然來臨,中央亮出了“殺手锏。4月28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整頓土地市場治理工作,責成江蘇省和金融監管部門對鐵本項目涉及的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鐵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國芳涉嫌經濟犯罪被刑拘,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被黨內嚴重警告,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明祥責令辭職。媒體用“鐵腕整頓來形容中央的調控力度。一些分析說,鐵本早不干,晚不干,此時恰好撞在了槍口上,不幸成為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4月29日,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花半年左右時間集中整頓土地市場,要求各地各部門在一個半月內對所有在建、擬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全面清理。重點清理鋼鐵、電解鋁、水泥、黨政機關辦公樓和培訓中心、城市快速成軌道交通、高爾夫球場等項目以及2004年以來所有新開工的項目。     4月30日,央行、國家發改委、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協調配合,控制信貸風險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控制信貸規模,降低風險。     5月13日,國家發改委推出《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涉及行業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等行業,進一步明確調控的方向。      第四篇:調控并沒有結束    就在國務院宣布處理鐵本的第三天———4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江蘇開始了7天的考察。考察期間,胡錦濤強調,中央已經就遏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問題作出了部署,各地各部門一定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上來,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有分析指出,胡錦濤此行主要是為了親身體驗和了解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和沖擊,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而選擇鐵本項目所在的江蘇,顯然是別有深意的。     不管如何,從5月份的數據來看,4月以來的這一系列措施顯然起到了作用。尤其是鐵本事件的威懾作用,使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得到了遏制,不敢再和中央政府對著干。一直節節高攀的投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由4月份的34.7%高位迅速降至5月份的18.3%。貸款的增幅也出現下滑。市場上的鋼材價格明顯回落。來自發改委、央行、國家統計局等各部門的通報都強調,“宏觀調控已見成效。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受到比較大沖擊的行業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中央政府在搞“一刀切,是“急剎車。     中央強調,宏觀調控采取的是“點剎車的辦法。5月初,出訪歐洲的溫家寶在向意大利總理介紹中國經濟的情況時,將其比作一輛正在高速行駛的菲亞特汽車,不能采取急剎車的辦法,而必須采取點剎車的措施,堅決有力又適時適度,區別對待。國家部委的相關負責人也一再強調,此次宏觀調控并沒有“一刀切和“急剎車,而是采取“點剎車的方式,在“治熱的同時也“治冷,比如在收縮一些行業信貸的同時,也向農業、西部開發、社保等傾斜。     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似乎并沒有這樣看。中央強調宏觀調控政策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但是,具體到一些地方部門時,為了擔負最小的行政風險,對民營企業的信貸和項目審批往往采取簡單的停貸停批的方式,而對國有企業卻依然情有獨鐘。這導致資金的體外循環加劇,“脫媒現象突出。一些國有企業也趁機擴大規模。     5月,一位民營鋼鐵企業老板對記者說,現在他們從銀行根本貸不到款了。2003年9月,記者在上海采訪希望集團的劉永行時,劉曾對記者透露,要在包頭上馬一個超過100億的稀鋁項目。但是,今年5月底,從希望集團傳來的消息卻說,該項目已經壓縮一半的規模。     一些民營企業主因此認為,宏觀調控主要是針對民營企業的,極端一些的甚至認為,之所以搞宏觀調控是為了給國有企業創造機會,“一刀切成了向民營企業“切一刀。     來自學術界的不同意見也時有出現。5月下旬,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表示,政府目前依靠行政手段來打壓過熱的投資,在很多方面跟計劃經濟時代的手段相似,會增加操作的風險,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急剎車、“一刀切,所以應更多采取以市場為主導的間接的宏觀調控措施。他認為,投資的過度歸根到底是因為資本的成本過低,央行應該提高利率,投資的需求才能得到真正抑制。     6月上中旬,溫家寶總理在湖北考察時以及和中南五省負責同志座談時說,宏觀調控已見成效,投資增長過快勢頭得到遏制,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一定抑制。這說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觀調控的措施是及時的、正確的、有效的。但他同時強調,目前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地各部門必須鞏固成果,防止反復。     對于民營企業的一些誤解,中央作出了反應。7月25日,國務院在青島召開了促進非公經濟發展座談會,曾培炎副總理到會。在民營企業猜疑和抱怨加深的背景下,會議及時傳遞了中央的信息:宏觀調控并非針對民營經濟。     8月28日到30日,溫家寶總理在浙江考察三天。在堪稱民營經濟標本之地的溫州,溫家寶走訪了多家企業,和9位民營企業家進行了座談,不斷詢問大家對宏觀調控的看法,并且強調宏觀調控并非針對民營企業。輿論分析,溫家寶選擇這種時候這種地方考察,一個重要目的顯然是要進一步消除民企對宏觀調控的誤解。     在學術界,伴隨著宏觀調控的主要爭論,已不再是經濟是否過熱,而是央行要不要加息的問題。同時,對行政調控的反思也越來越多。8月底,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接受采訪時稱,過度的行政干預必然會帶來較大的副作用,應更多采用總量手段和價格手段進行調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魏加寧博士強調,中央從4月以來的宏觀調控幾乎都是行政手段,即使金融方面也是數量控制,而不是價格調整,利率稅率等價格杠桿均沒有動。     同時,圍繞此次宏觀調控是早是晚的爭論也一直進行。但是,各部委負責人在不同場合強調,此次宏觀調控的一個特點就是發現早,動手及時。     宏觀調控的作用繼續顯現。上半年,GDP增長了9.7%。投資增長28.6%,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14.4%。一些經濟數據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全國70%的開發區被撤消。糧食種植面積結束了連續5年的下降趨勢,農民增收比較明顯。不過,與此同時,珠三角等地開始出現“民工荒”,而在此前,基本沒有管理部門和經濟學家提出過這種預警。     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稱,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國家統計局、央行等部委也持相同觀點。     國外輿論對中國經濟能否實現“軟著陸非常關注。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宏觀調控的確已經顯現了效果,但是,宏觀調控的目標并沒有充分實現。固有的一些矛盾和新的一些動向也應該引起決策者的重視。煤電油運依然緊張,有的甚至進一步惡化。而投資增幅在5月份探底之后,連續兩個月走高,要防止出現反彈。     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四川考察時強調,當前宏觀調控取得的成效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宏觀調控還處在關鍵階段。這些突出矛盾中,典型的就是投資和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很大,煤電油運依然高度緊張。今夏,全國已經有27個省市拉閘限電。     加息的呼聲和預期越來越高。     4月下旬,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說,央行近期無意加息,但是如果CPI繼續爬升,超過一年期貸款利率(5.31%)的話,會適時考慮提高利率水平。這似乎成為央行是否加息的一個底線。“五一加息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     6月上旬,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濟南等地調研時作出了更大的暗示。他表示,利率變動要跟上價格變化,否則會形成負利率,導致居民消費行為和傾向變化。     6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5月份的CPI增幅為4.4%,這使得實際存款利率連續8個月呈負。貸款增長的勢頭雖然有所減緩,但是仍然在高位運行,中長期貸款增幅甚至高達32.7%。數據進一步刺激了加息呼聲。     馬上有媒體報道,央行已經拿出加息方案并上報中央。股市作出了重大反應,從鐵本事件以來連跌9周的慘狀進一步加劇,一度出現恐慌性暴跌。央行很快否認,“加息方案上報沒有事實依據。     事實上,即使在決策層內部,對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和是否應該加息也存在著分歧。時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李揚認為,物價上漲已經是強弩之末,預計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上漲趨勢就會逆轉。目前本外幣利差較大,如果加息的話,導致游資的套利空間進一步加大,從而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而加息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6月底,美聯儲進行了4年以來的首次加息,這進一步加大了國內的加息預期。一些分析認為,央行這回鐵定要加息了。但是,央行官員表示加息與否不能光看一兩個月的數據,而是要連續觀察接下來的6、7、8月的數據。     6月份,CPI增幅第一次達到5%,接近5.31%的底線。7月,更是干脆達到5.3%。加息的壓力越來越大。     但決策層步步為營,仍然在觀察。9月初,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央行是否加息還要看8月份的數據。其后,國家統計局公布,8月CPI增幅繼續為5.3%。但是,9月19日,出席世界工商協會峰會的周小川對記者表示,“目前物價運行還算平穩。10月1日,周小川在華盛頓明確表示,目前中國尚無加息計劃。有關“十一期間將加息的傳聞沒有兌現。一些意見認為,周小川已經給出明確信號,年底以前,央行不會加息了。     轉折發生在第三季度數據出來之后。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宣布,前三季度GDP增長9.5%,比上半年略有放緩,其中第三季度增長9.1%。中央政府已經基本放棄年初定的7%左右的調控目標。     9月CPI增長5.2%,比7、8月5.3%的增幅稍有下降。前9個月,投資同比增長27.7%,較1-8月份30.3%的增速有所放緩。鋼鐵、水泥投資分別比一季度回落65.5和43.4個百分點。一些分析因此認為,央行可能會延遲加息。但是也有分析指出,三季度9.1%的增速明顯高于剔除SARS影響后的二季度8%的實際增速,顯示經濟出現了較大的反彈。三季度投資比二季度有所提高,推動物價的新因素抬頭。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央行官員打招呼,即使要加息,也會選擇一個市場不太注意的時候。這句話得到了驗證。一周后的10月28日,央行突然在下午六點過后宣布加息。辯論宣告結束,加息周期正式到來。     在學術界,伴隨著宏觀調控的進行,建議宏觀政策轉型的聲音也多了起來。6年前,為了刺激經濟,上一屆中央政府作出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決定,頻頻發國債,大搞基礎建設。這種政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誰都沒有料到,本來作為短期用的這種擴張性政策卻一用就是6年,陷入欲罷不能的境地。2003年,國債發行第一次超過6000億元,達到6283億元。2003年,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為2.9%,迫近3%的國際警戒線。而按照財政部的預算,今年財政赤字仍然和2003年一樣,將控制在3198億元以內。     作為6年前這一政策的重要建議者,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多次稱,積極財政政策應該逐步淡出,轉向中性,國債發行規模要減小。他認為,目前穩健的貨幣政策開始適度從緊的取向是非常恰當的。事實上,類似的聲音在之前已經出現,許多經濟學家也持相同的觀點。     這種聲音得到了中央的呼應。11月6日,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說,明年的財政政策將轉向,實施6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將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     11月初,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預測稱,全年GDP將增長9.3%;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全年CPI漲幅將在4%左右。對于宏觀調控是否及時、是否針對民營經濟、是否在搞“一刀切等八大問題,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人民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作出了明確的回應。     中央強調,宏觀調控并沒有結束。中國經濟依然在快速而復雜的道路上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