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不確定世界的謙遜賭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1日 15:19 《商務周刊》雜志 | ||||||||
文/許知遠 大概是單純的金錢世界太過乏味或不夠令人尊敬,金融界的杰出人物總是期待別人視他們為思想家,而非精明的商業領袖,他們愿意談論個人哲學,而非傳奇故事。喬治.索羅斯堅持說,自己是卡爾.波普爾的傳人,他對“開放社會”的信仰是他進行投資的基礎;格林斯潘盡管常常講話含混不清,但人人都知道,在年輕時代,他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愛因
.蘭德那個小圈子中的一員,他們都是“放任資本主義”的擁護者……這串名單中,最近加入了羅伯特.魯賓,高盛集團曾經的領導人、克林頓政府1995-1999年的財政部長、現任花旗集團的執行委員會主席。這位從不戴手表、在房間里只穿襪子不穿鞋的男人,或許比前兩位更有意思,他以漫不經心的蘇格拉底式口吻說,在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是確定無疑的,這口氣讓人想起物理學家海森伯格的“測不準原理”。 歡迎閱讀這本羅伯特.魯賓的回憶錄《不確定的世界》。你當然可以把它當作一部勵志故事,一個來自邁阿密海灘的普通小男孩如何來到了世界舞臺中央;如果你對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經濟倍感興趣,那么作為那個繁榮年代的主要締造者,魯賓將告訴你克林頓政府的決策方式,他自己則被稱作自漢密爾頓以來最成功的財政部長;如果你試圖了解華爾街在過去40年代的變化,那么他也同樣是最重要的見證人之一。 但比起如何面對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東南亞、1998年的俄羅斯那一連串金融危機,魯賓個人思想形成部分似更有魅力。當1956年他進入哈佛時,是個來自小城的、害羞的年輕人,整個第一年他被焦慮所困擾,認為自己注定被淘汰。一年后,他遭遇了哲學教授拉斐爾.迪莫斯,后者使他樹立了懷疑主義精神,后來他回憶說:“一旦樹立事事皆不可證的觀念,人生就充滿了更多變數、可能與機會。世上既然沒有可證真理,更多的知識與更深入的思考,就成為篩選這些可能性的惟一方法。”在那段時間里,存在主義哲學正在大學校園中流行,盡管很少閱讀薩特與加繆,但魯賓卻對那些具有波希米亞色彩的咖啡館情有獨鐘。他曾有6個星期在巴黎閑逛,在左岸的咖啡館里閱讀與談話……沒有人會相信那個魯賓會取得今天的成就,盡管人人都知道他聰明過人,他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同學史蒂文.烏明說他年輕時非常“閑散”,他對金融沒有興趣,更沒有“進取心”…… 于是生活真的變成了一場充滿“變數、可能與機會”的旅程。但魯賓的性格卻很少變化,即使身處世界中心之時,他也總是流露出強烈的局外人的色彩。他神情靦腆,眼窩深陷,他用柔軟的腔調講話,當他發表意見時,總是先承認自己所知不多。當《時代》雜志在1999年將他與格林斯潘、薩默斯擺放在封面上,命名為“拯救世界三人組”時,他微笑的表情最令人印象深刻。比起格林斯潘對權力的迷戀與薩默斯過分直率的性格,他顯得并非屬于權力中心。而在另一張拍攝于2001年7月照片上,魯賓坐在哈佛大學Widener圖書館前的臺階閑薷乃?慕慚莞澹?誥藪笫——塵跋攏——緣瞇蔚ビ爸唬?竇?艘晃淮游蠢肟——T暗睦轄淌Α?/p> 看似捉摸不定、猶猶豫豫的態度,是魯賓理解與接近世界的主要方式,他稱之為“可能性思考”。在作出決定之前,他總是耐心地聽取每一個人的看法,獲取所有能夠獲得的資料,對各種可能性作出評估,他從不執迷于一種固有的觀念,更不可能滑入意識形態化的成見。有時候,他甚至推遲作出決定,以使一切思考更為深入。 這并非意味著他缺乏原則,他擔任財政部部長時的助手、經濟學家德隆說,魯賓頭腦中始終存在著大圖景,他知道要通往什么方向。“世界太過復雜了,我們只能了解很少的一部分。”魯賓在復雜的世界面前始終保持某種謙遜,這既來自于他的天性,也來自于他的個人經歷。在他的年輕時代,高盛公司還沒有一家海外辦事處,而今天它的機構遍布全球,一位投資銀行家被要求了解拉丁美洲的社會動蕩或是南亞某國的政變。 在這個日益被“蝴蝶效應”化的世界里,與風險共存成了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常識,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需要重新塑造我們思維,以適應這個新環境。這并非是什么新鮮的主題,事實上,自1990年代起,一些杰出的后現代的理論家已對這種“風險理論”作出精彩的詮釋。但沒人比魯賓的個人經歷更生動與富有說服力映襯出這種變化。 從邁阿密到華爾街到華盛頓,魯賓的生活是一連串克服危機的過程。他提醒我們,在生活這個令人費解的賭局之前,你最好保持足夠的謙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