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在一片喧嘩聲里,2004年度《福布斯》大陸富豪排行榜新鮮出爐。在我的印象里,每當富豪榜排出,總會引起一陣“富豪們納了多少稅”的爭論。有人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折射出的是社會上不正常的仇視富人心態。但在我看來,公眾希望富豪們多納稅是完全合理的,無關仇富,也不是對富豪們的不公正。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可以用經濟學上兩條最重要的“稅賦原理”來解釋。
第一條原理叫“支付能力原則”。根據這一原則,人們納稅的多少應該與他們的財富的多少和支付稅收能力的高低成正比,其目的在于使社會收入分配狀況變得“合適和公正”。
那么,怎樣的分配狀況才算是“合適和公正”?不同的社會可能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國際上通常的做法是以基尼系數作為衡量標準的。一般認為一旦基尼系數突破了0.4的警戒線,社會穩定就會受到威脅,明智的政府就應該加大稅收的征管力度,并將稅收中更多的錢用于社會保障。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沒有“善待那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嗎?并非如此。因為富豪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富豪,除了他們自己能耐之外,也和他們在交易過程中,得到了全社會(包括窮人們)的合作是分不開的。所以,富豪們有義務多交稅,由國家通過各種社會保障制度轉移給低收入者,這也是符合富豪們的長遠利益的。更何況,在一個已經文明化的社會里,扶困濟貧也是一種必須尊重的“不成文法”。
第二條原理叫“受益原則”。這一原則倒不是從道義出發的,它的含義是:富豪們之所以應該多納稅,是因為從政府那里得到的服務數量多、質量高。這和普通的交易原則是完全一樣的。
富豪們的確比普通人消費了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與服務。撇開各地方政府對他們的各項優惠不談,單從生活的角度看,比如他們出必豪車,國家投巨資建設的公路他們享受得更多;居必華屋,“高尚住宅區”的公共設施無論在密度還是在質量上都遠勝于其他社區。此外,在國家對全社會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務中,富豪們自然也享用了更大的份額———你聽說過有誰綁架勒索一個流浪漢嗎?
要而言之,納稅是富豪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方式,也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在今天發布的2004福布斯大陸富豪榜上,榮智健成了中國的新“首富”,但他卻是富豪榜上的“老面孔”。在大起大落成了中國富豪們一個顯著特征的情況下,榮智健作為富豪榜上的“常青樹”,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我想,這恐怕和他作為中國現代史上歷史最悠久的財富家族一分子有關,家族的傳統使他能夠對財富有一個相對理性的態度。不至于把每一分錢都看得像下水道的井蓋似的———沒有窟窿就不去堵。古人云:“先憂者,其行遠而道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日京/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