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協會權利源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8日 13:42 新浪財經 | ||||||||
摘要:行業協會、商會、同業公會等行業組織的各種章程、協議、宣言、行規以及行動,戒律著自己的會員、參與著社會生活,影響和監督著政府決策及行政行為,這些民間組織的權利是誰給的——— 2003年4月,上海十多家干果生產企業組成的上海炒貨行業協會,由于上海家樂福超市無視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感,針對中國供應商加收各種無理的附加費、法國人節日的“過節費
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不得已曾稱之不是“二政府”,就是“離退休安置辦”的中國行業協會,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入,目前這種狀態正在有所好轉。但在民眾一般理念中,行業協會仍是一個比較蒼白的概念。如國家主管機關中相當一級的負責人員就認為,外國的行業協會只不過是一幫大老板喝茶聊天的俱樂部。因此,在如何看待行業協會自身應有哪些權利的問題上,就自然出現了一種帶有偏見的傾向,即由于大部分或有地位的行業協會是政府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并審查批準才能組建的,那么它的權利只能是政府或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所授予的。例如有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經國務院批準,享有某些行政管理權。這樣,大部分行業協會即使組建于市場經濟時期,但行政延伸和政府附庸的色彩依舊十分濃厚。政府及有關部門讓它干什么,它才能干什么,政府和有關部門允許它干哪些事情,它才能考慮哪些工作。政府和行業組織的許多同志,也認為行業協會只能“協助”政府和行政機關。只能具有這樣狹隘權利的行業協會不是屬于市場的,不是屬于企業的,而只是其批準機關的一個專門從事政府及主管機關不便干不能干不好干的事情的外設內用機構。如許多國務院部委所屬的行業協會實質上只能等同于它的一個司(局)級單位。這時,它的正當權利肯定會受到限制,它的超越行政機關思維方式與行事規則所做的任何一件事,自然要受到指責,這也是必然的了。 現代行業協會的產生,緣于很多同業企業在市場競爭與發展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經驗摸索和教訓汲取,深深感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有許多生存條件的建立、競爭環境的維護,僅僅依靠政府與企業本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政府之外,在單體企業之上,再設置一種可以將同業企業聯合起來以求共同發展的組織形式,即行業協會。經同業企業部分或大部分成員的平等協商,愿成為其會員的企業在正式申請加入行業協會時,完成了一件從法理角度來看十分重大而嚴肅的事項,這就是自愿將作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的一部分權利,交給了行業協會統一掌握、占有、使用和處分。這些權利對于該企業而言,是它合法擁有的一部分私權利,是在其產權關系極為法定化、明確化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私權利。它同意將部分私權利交給行業協會統一處置,是基于企業對行業組織的信任,這種信任產生于通過企業與行業協會的協調與談判。在充分了解企業與行業協會各自的真實意圖后,協調與談判的結果就體現為企業加入行業協會的申請核準過程的終結,以企業尊重與服從行業協會規則的承諾,以行業協會對成員企業做好各種優質服務的保證為主要內容的合同成立前提。因此,行業協會通過合同的成立而獲得的是會員企業部分私權利的集中,而不是行政權力的集中。從現代法律原理出發,這種合同即是企業與行業協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最高法律準則。行業協會將無數通過申請加入該組織的合同所獲取的所有成員企業的私權利匯總起來,就是行業協會按照自己的判斷和廣大成員企業的意愿行事的法律基礎和主要依據。 行業協會在不違背成員企業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所開展的一切活動,所頒布的所有行規行約,均是合法的。這與政府公務員拿著納稅人的錢,就應該全心全意為納稅人服務基本上是一個道理。 這里有三方面的問題需要提示,一是雖然行業協會可以自主處置這部分企業交賦的私權利,但不能保證自己所有的決定、所制定的所有行規行約,都能獲得全體成員企業的一致贊同。個別企業由于自己的情況而提出不能執行行業規定的現象會時有發生,這時個別企業可以保留自己不予執行的那種私權利,只要行業協會的決定符合大部分成員或絕大部分成員企業的意愿(當然前提是不違反國家法律和行政性法規)就可以成立。二是行業協會不能由此約束非成員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行為。例如中國足球協會曾經宣布取消某些報紙對中國足協主辦、承辦的所有賽事和法律的采訪資格,就是錯誤地將會員委托于自己的權利擴大化。三是對于中國大多數行業協會而言,它們制定行規行約的過程還處在一種摸索的階段,難免出現一些會受到質疑或責難的條款。這時,理論界、輿論界及廣大企業和消費者,應當首先認可它們這種實踐的積極性,然后再以同等的熱情促其日臻完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的諸項權利來源于何處?是不是所有市場主體均要首先由法律授予才能具有自己那一部分權利呢?很顯然,這種認識的出發點,仍然是將企業放在一個法律允許、政府授權后才能生存的可有可無的地位上,其實質仍然是計劃經濟的思維。外國學者曾這樣描繪:人格化主體的“權利既不是社會贈與的,也不是政府贈與的,它們是天賦的和固有的。權利既不是由憲法授予的,也不是源于憲法,它們先于憲法而存在。憲法規定政府有義務尊重這些先在的權利。”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由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來維護大家的權利是節約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很顯然,政府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織。但僅有政府來維護“大家”即各類市場主體的權利是遠遠不夠的。企業是一種維護參加企業的人員私權利的表現形式。但天生逐利才能生存與發展的企業對“大家”權利的維護,必然要放在自身利潤的總平臺上來權衡主次,不可能完全公正地去兼顧國家、社會與他人的利益。因此,非盈利性的行業組織的出現,成為一個國家中另外一種與政府、與企業享有平等地位的維護“大家”權利的組織,也就成為歷史與社會發展的當然結果。在現時中國,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科學發展觀的短期行為、逐利性及大量存在的“尋租”現象,特別是對這些現象與行為幾無可以抗衡約束的現實,決定了非盈利性行業組織的特殊作用。正如霍布斯所描繪的那樣:“這一人格是大家從相互訂立信約而形成的,其方式就好像是人人都向每一個其他的人說:我承認這個人或這個集體,并放棄我管理自己的權利,把它授予這個人或這個集體,但條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權利拿出來授予他,并以同樣的方式承認他的一切行為。”在這一點辦到之后,像這樣統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可以稱之為國家,而像這樣統一(或部分權利的統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企業就可以稱之為行業組織。在國外,國家機關一般不經由行業組織,是不能與企業發生直接聯系的,而這種現象在我國至今仍然很普遍。 作為成員企業,企業交賦給行業組織可以處置的權利屬于企業私權利的一部分,行業協會在處置和擁有這部分私權利的法律行為形成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代理;即申請中的企業準備將自己部分私權利交給行業協會統一處置的委托代理階段;在與會員企業完成部分私權利讓渡后,行業協會作為可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自行行使已經成為行業協會自身權利的行為能力的階段。民法理論在原則上主張:“個人事務應由自己處理,他人不得干預,系法律之基本原則,違反此項原則,任意干預他人事務時,通常應構成侵權行為。”這里所稱“個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由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并由今年全國人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對我國公民及至企業的個人所有制進行了全新規范,為企業將自己的部分私權利讓渡給行業組織開辟了新的前途。 行業協會的非盈利性,是合理運用成員企業所賦予的那部分私權利的最為有利的前提和保障。通常,非盈利組織與盈利組織的主要區別在于非盈利組織有如下特征:(1)這些組織從提供者那里以捐贈形式收到大量的資金,而這些提供者并不期望收到相應的貨幣收益;(2)這些組織的運作不以盈利為目的;(3)這些組織沒有明確的能被出售、轉讓和贖回的產權利益。這是中國行業協會必須遵循的原則。只有從這一原則出發,行業協會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地帶上的特殊作用才能被深刻認識,地位才能越來越鞏固。 本文所稱行業協會權利源說,是理想狀態下對行業協會所能享有權利的分析。在社會主義建設長達百年的初級階段中,我國的行業協會一蹴而就地實現這種法理境界,仍然需要相當長的過程。正如在計劃經濟走向成熟的市場經濟之前,必然要經歷計劃經濟思維加市場經濟體制一段混成時期一樣,行業協會也會經歷一段從無到有,從半政府行為到完全市場行為的進程。我們只是希望這一進程短一些為好。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法律制度,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過程中一并解決。(來源:中國工商時報) |